menu
習慣綠

十個你要識的環保名詞

我們買嘢時習慣只看數字:幾多錢、幾多折、幾多件才是最抵。但是除了價格之外,我們往往忽略了背後的很多成本。一件不用一百元的 T 恤可能涉及血汗工廠、水源污染的環境成本。一些清潔劑的價格之所以很低,也是因為用了成本低、生態損害程度高的化學品。塑膠製品比較便宜,但損耗速度快,但埋在堆填區卻是百年不化。

關心環境的人或者會也會看產品包裝上的關鍵詞,看見「環保」、「綠色」等字眼就放心放入購物袋。當然,選擇環保產品是地球友善的抉擇,但各大品牌和廠商也看準了新一代消費者關心環保的心態,在產品標籤加入很多似是而非的環保字眼。可是這些用辭代表甚麼,你又知道幾多?

我們的環境是由數之不盡的生態系統組成,何謂環保不是可用三言兩語被定義。就連出名關心環境的戶外品牌 Patagonia 的運動服業務總監 Helena Barbour 也曾經在訪問指出:「環保是今時今日到處皆見的名詞,但我們必需明白它所蘊涵的意義,包括你的衣物採用甚麼布料製造、在哪裡的工廠製造。它包括衣物的漂染方式,污水怎樣被處理,這些工廠提供怎樣的工作環境,製衣工人得到公平的薪酬嗎?你的衣物高質。抑或穿幾次就會有破損?你光顧的衣物品牌透明度有幾高?這間公司讓顧客回收或維修衣物嗎等等等等,這些問題都與環保息息相關。」

現在就認識以下10個關於環保的名詞,購買時就更加清楚自己花多了錢是否真的幫到環境。

 

環保名詞一:天然

「natural product」(天然產品)泛指以大自然有機物組成的產品,或者採用已存在於大自然或自然形成的物質製造。但甚麼是「天然」並沒有國際共識。所謂的天然產品可能只是其中一些成份屬於天然(例如水!),而且可能混入其他人工合成物質。即使是香葉醇和檸檬醛等天然香料亦可能導致過敏反應。例如再「天然」的肥皂也需要混合界面活性劑,即是化學品囉!如果你真的想要天然產品,應該盡量避免成份太多的產品。甚麼是天然產品?恐怕這個定義其實意義不大,反而留意成份是否安全更為合適。

 

環保名詞二:有機

即是產品成份在種植時不用殺蟲劑、人工合成肥料(即是化學肥料)和染料、基因改造成份等。但有機不一定代表無農藥,因為土壤本身可能已有殘餘農藥,只要含量不超過5%而已。雖然有研究指出有機農作物的營養和味道未必較佳,但起碼更有利於生態。查看產品是否有機的最簡單方法是看認證標誌,但不同認證機構的準則各異。USDA Organic、EU Organic Farming、英國土地協會的有機認證代表最少95%成份為有機,日本 JAS 認證則代表成份非用化學農藥和肥料種植;而ECO CERT和法國BIO/ECO則要求產品至少95%成份屬天然成份,以及至少5%是有機成份。

 

環保名詞三:無添加

顧名思義:無添加劑,即是為了提升食品和產品的色香味而添加的成份及防腐劑。2014 年,《自然化學》期刊網誌刊登了題為《無添加化學品消費品全面概覽》的文章,聲稱會列出所有已知是確實『無添加化學物』的產品——結果產品清單是空白的,反映根本沒有產品是無添加化學物。「添加劑」聽似負面,但其實可謂是人類歷史的一部分,例如醃製食物的鹽。所謂「無添加」的定義來自日本厚生省:不含102種對人體有害的成份,當中包括界面活性劑、防腐劑、殺菌劑、酸性防止劑、人造色素、人造香料、螢光劑…等等。但其實添加劑的種類遠超這個數字,難怪那篇文章的無添加產品清單是空白的。

 

環保名詞四:環保或綠色產品

有指環保產品即是在生產、使用和棄置過程不會損害環境的產品;又有指是有利於環境的產品,又有指是較一般產品對環境損害較少的產品。由此可見,所謂的環保或綠色並沒有清晰的定義,而是泛指應該對環境比較友善的東西而已。個人認為,環保產品有兩個標準,一個是如首個定義所指在生產、使用和棄置過程有利於環境的產品,例如採用有機棉和天然漂染的衣物等。另邊廂,一件產品是否環保往往需要比較才有結論。澳洲設計師 Leyla Acaroglu 曾經在 TED 探討紙製品是否一定比塑膠製品環保,看罷會有另一番見解。

 

環保名詞五:可持續
首先一定要搞清楚:可持續(或永續)不是環保的同義詞,因為環保只是可持續的原則之一。談可持續產品的定義,先要認識「可持續發展」的意義,最具認受性的說法是「既能滿足當代的需要,而同時又不損及後代滿足其本身需要的發展模式」,並以環境、社會和經濟為三大要素。換言之,可持續的產品除了符合環保原則之外,亦要具備在社會和經濟上可持續的條件。舉個例,石油是有限的資源,並製造大量污染,所以不是可持續。甚至有專家提出「Cradle to Cradle」(從搖籃到搖籃)的設計,即是產品使用壽命結束時能夠不損害環境地「塵歸塵,土歸土」,才算是可持續的產品。

竹製品可在泥土分解,而且生長速度快,符合可持續產品的原則。

以可持續木材製作,取代塑膠購物袋的車仔亦是可持續設計。(相片來源:Design Milk

 

環保名詞六:不經動物測試

每當你看到產品上有隻兔仔和「Cruelty-free」及「No Animal Testing」等字眼,即代表這件產品成功出現於你面前之前,整個生產期間並沒有用動物來測試製成品,而供應商不會在動物身上測試任何原材料或成份,任何第三方亦不會採用動物來測試,而且在法律要求進行動物測試的國家(即是中國內地)都不會用動物來測試。為何不用動物測試?因為動物測試是強行在活生生的動物身上進行實驗和測試,令牠們遭受極大的痛苦、壓力、永久損傷甚至死亡。「不經動物測試」的產品通常由唯一國際認證組織 Leaping Bunny、只專注於北美的 PETA 和澳洲的 Choose Cruelty Free 諛證。這裡有不經動物測試的化妝品牌清單。

 

環保名詞七:符合道德標準

所謂符合道德標準(ethical)的產品亦即是對得住良心的產品。沒有國際機構認證,也沒有一致認可的標準,但最具認受性的想必是英國組織「Ethical Consumer」。該機構付出超過 20 年時間建立和不斷改進它的道德評分制度,根據品牌對動物、環境、人類等方面的影響。

即是不會對環境、動物和社會帶來不良影響的產品。官網亦列出各類產品怎樣才算是道德,例如時裝店有否採用有機或再造物料,薪酬是否合理和公平,以及不用皮草或有害化學物等。化妝品則看是否純素、不經動物測試,是否含棕櫚油和有害物等。

 

環保名詞八:公平貿易

紀錄片《The True Cost》中製衣工場的環境惡劣。

 

記得里安納度當主角的《血鑽》嗎?子彈橫飛、腥風血淚的畫面,大概交代了公平貿易是甚麼一回事。公平貿易運動的源起是為了對抗貿易過程對生產者的剝削,讓發展中國家的農夫、工人和他們的家人有合理的回報、薪酬足以維持生活等。公平貿易亦可以讓生產者改善生活,對環境的可持續性亦有利(因為這樣他們就不用被迫過度開採天然資源維生)。大多數的公平貿易都是可可、茶、咖啡、糖和棉等,一些護膚和化妝品的天然成份亦屬於公平貿易。公平貿易產品的價格或者較高,但試想想,如果我們享用的廉價靠用壓搾別人而得來,心安理得嗎?

Dr. Bronner’s 積極向不同國家的公平貿易計劃採購原料,是公平貿易運動的先驅品牌之一。

 

環保名詞九:可生物降解

塑膠廢物泛濫,市面上越來越多宣稱「可生物降解」(biodegradable)的產品。「可生物降解」亦是會被細菌或其他生物分解的物質,因為它們會自然分解,所以不會對環境構成負面影響,例如廚餘、未用化學品處理過的木材、紙等,只是它們的分解需時長度不一而已。但值得一提的,可生物降解的產品不一定可以直接放入泥土,而是需要加入生物劑才會分解。市面上所用的「可生物降解塑膠」其實是一種簡稱 PLA 的物料,需要在攝氏50度的環境才可以分解,即是在堆填區的環境並不會分解,而且要用粟米等農作物製造,未必比塑膠環保。

 

環保名詞十:食物哩數

常言道要支持本地農業,除了有利於環境和經濟發展之外,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食物哩數!食物哩數即是以食物運輸過程產生的碳排放來計算對環境的影響,即是說從老遠運來的食物是最不環保。況且,從外地運送食物少不免使用大量多餘的包裝,去超市留十秒就看到製造出來的廢物有多嚴重吧。香港雖然是個美食天堂,但下次買阿拉斯加長腳蟹、以色列番茄、紐西蘭羊肉前,可否停一停,諗一諗?

Tags : 習慣綠
 
前往下一篇文章  自己製作走塑菇菇傢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