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軒尼詩官立小學的一棵老樹被山竹暴風吹倒了,那大葉榕活了上百年,曾陪伴一批又一批師生渡過寒暑,沒人捨得將老木一夜推倒到堆填區。最後校長想了辦法,叫來志記鎅木廠的大哥王鴻權,將大樹運回木廠。

兩個多月後,一整條粗壯的大葉榕樹幹,被造成八張手感光滑的樹墩型小凳,可愛又舒服,被送返校園,為師生們提供一個穩妥的座席。

「幾千年了,木都係要靠鋸來鋸開,好奇怪,仲係無發明到其他方法,木係大自然孕育的,只有用最原始嘅方法才能鋸開它。」12月初,位於上水古洞馬草壟的鎅木廠中,王鴻權緩緩地說。王鴻權今年70歲,幾乎和這家木廠一樣大,一臉黝黑,笑起來像個憨厚小伙子,人人都叫他權哥。這是一個星期六,數十名市民來到這裡學藝,王鴻權和妹妹、弟弟三人一起落場教木工,三隻狗在人群中東躥西跑,熱鬧趕走了冷風。

image

這木廠創辦於1948年,是王鴻權父親白手起家的心血。在香港工業興旺的年代,它承擔著不可或缺的加工角色,從馬來西亞熱帶雨林等地入口的木材,被分割成不同尺寸,為香港高樓建築提供木板方、為棺材提供木料,也為運輸用的木櫃提供底架。走到今天,行業衰落式微,權哥和兄妹扭轉乾坤,讓木廠成功轉型,慢慢長成了一間木料博物館和流動課室。 可惜的是,它恰恰身處新界東北發展的區域內,拆遷的厄運或許即將襲來……

時代浮沉,招牌不能跌下來
志記鎅木廠窩在新界東北馬草籠,離上水車站約15分鐘車程, 沿路工場林立,走幾步路就看見一幅「不拆不遷」的白布橫幅,發起陣陣無聲抗議。

image

權哥回想,80年代,父母帶著白手起家的招牌搬到這兒,心想這偏遠荒涼之地應可容下一間木廠。在這之前,志記已經兩度搬遷。

權哥父親生於廣東南海農村,十五六歲隻身到澳門打拼,做三輪車夫。1947年,香港爆發電車罷工,市民出行不便,權哥父親趁機來港搵食,未想到帶著家眷抵步後,罷工已經結束,「回程的水腳都搵唔返」。機緣巧合,開木廠的南海老鄉決定將工廠搬遷至港,還帶來一大批上乘西江杉,權哥父親順勢來到木廠打工,與木結緣。

image

這個父親不簡單,一邊打工一邊審度時勢,眼看木廠有大量廢木,而當時內地難民湧港,燃料緊缺,遂做起販賣木柴的生意,不久積累一筆資金,頂下一間北角的小木廠,自己當老闆。50年代,北角邨發展征用地皮,志記搬到柴灣,入口木材,為運輸木櫃做底架。

image

權哥和七個兄弟姐妹,個個都是在木廠「食木糠大」。「我小學、中學返學都係返半日,下午就返工廠幫手,如果唔係功夫做唔完,」權哥說,當時香港木業繁榮,從木材入口商、鎅木廠到下游的各種木工製品,產業鏈條完整興旺。

權哥父親算是行業新丁,但非常拼搏,一積累資金就購置更先進的鎅木機器,鎅木速度不斷提高,高峰時期聘請十幾個工人,為不同建造商提供木板,也為香港殯儀館提供西式棺材的木料。

中六畢業後,權哥年少氣盛,想自己出去闖,和朋友一齊做運輸,直至父親去世後,他又返回家裡,撐起志記招牌。而一路與他拍檔的王美嬌則是家中小女,人稱妹姐,中三畢業後就進入木廠,力氣不輸兄弟,她說,自己從來沒有想過離開工廠。

「無論幾困難都要緊牙關,我好記得有一次老豆和我講:我地的招牌千萬不可以跌下來,」王美嬌說,志記最困難的時刻,是九七金融風暴之後,那是一段她至今仍不想回憶的日子。

為樹木找新家,生命重生

image

金融風暴來襲,大批建造商倒閉、盼頭走佬,志記作為中間商,貨款追不回來,卻整日被入口商追數。權哥和妹姐一條心頂硬上,兩人拿出自己積蓄,慢慢還債,另一邊,十幾個夥計眼見僱主處境,陸續辭職,只剩下一個老夥計。

兩兄妹再也不敢接數期長的大項目,安心為殯儀館鎅木,同時亦接一些穩妥的小工程。數年後,志記終於喘過氣來,但權哥發現,時勢已經發生巨變:香港政府加強環境政策,限制熱帶雨林的木材入口,而相比香港,內地低廉的租金和人力成本,令香港的鎅木行業失去優勢。到了2009年,香港殯儀館也開始直接採購內地造的棺材,不再買志記的木。

今天,一名鎅木工匠還可以做什麼?

image

一次,權哥發現相熟的貨車司機正幫中電運送一條大樹幹去堆填區。原來在新界村落,中電常常採用高大樹幹來搭建電線,待村落有新發展時,樹幹就被送去堆填區。

「不如將條木給我鎅吧,」權哥說,後來只要收到司機通知,他就偷偷去堆填區撿這些電線柱,時間久了就被中電發現了,「中電後來派人來我們廠檢查,但無講咩,只是話,你們鎅木要防止過熱,注意冷卻。」

自此之後,中電廢棄的電線柱就不時送到權哥廠裡,久而久之,這加工廠逐漸變成環保回收廠,不同機構都送來廢木。2014年,灣仔碼頭拆卸後,時任環境署環境保護主任決定將百多條防撞木回收再用,聯絡多間木廠都無人肯接這麻煩項目,最後志記一口答應,經過一輪鎅木和打磨,再交給本地藝術家設計成傢私,目前已成為屯門T Park cafe中的獨特桌椅,更獲得日本設計大獎。

image

權哥說,最有趣的一次,是從深港邊境送來的老檀木。因發展蓮塘口岸,一棵千年老檀木被砍掉了,交給了村長處理,檀木珍貴,村長連忙找到志記。「哈哈哈,他無諗住鎅木要有花費,佢唔想出錢,最後就話,我將一半檀木留俾你吧!木香可以防蟲,這檀木鎅開嘅時候好香,方圓幾百米都可以聞到佢嘅香味。」現在,這個老木墩正安安穩穩佇立在志記木廠的門口,權哥笑呵呵說,已為它找到下一個家。

城市的成長不是發射火箭
此刻的志記木廠會讓人瞬間穿越時光。廠房四壁堆滿從各處收來的老木,數十年的、上百年的、上千年的,木香縈繞,中間隨意擺放的鎅木機器,都和木材一樣,是老傢伙了。

「呢部皮帶鋸有60年歷史了,行家廠房倒閉後,我地買了過來,原本修理佢嘅公司都倒閉了,宜家就只有我來修理佢,」權哥慢悠悠地說,不過這部皮帶鋸保養得好,一開機,鋒利依然。

老傢伙並不等於衰落和失敗。走過經濟騰飛的黃金時代、金融風暴的艱辛困境、見識過世界各地的木材,70年歷史的志記是一本讀不完的書,故事無數,香氣滿溢。

image

一輩子與木相伴,權哥說樹木教會他平等的思想——我們都因陽光、空氣和水而生於大地,數十年、一百年之後又將歸於土壤和自然,人與人之間本應平等相處,爭取在自己短暫生命中活得精彩,不要靠打壓別人來成就自己。他不僅著眼自己生命,也思考香港前景,祈願「真係五十年不變」,因為「一個允許人舒適生活嘅制度,總比令人感到壓迫嘅制度要好。」

數年前,權哥認識了一群捍衛新界東北的「進步青年」,開始與關注新界東北發展的土地正義聯盟及土地教育基金合作,開辦木工班,分享自己和兄妹積累和手藝和知識。

image

此刻,權哥和妹姐最希望的,是好好保存志記這本書,這裡面有家族的故事、香港的故事、也有關於木材和大自然的故事。「一個城市嘅長成唔應該係一支箭咁上去,係一步步疊加上去的。一支箭咁上去,咁樣就好空泛,變得無根,香港係有根的。」權哥說,志記要留住一樁一樁樹根,也要出一份力,留住香港的根。

作者簡介:

周莊 : 自由撰稿人,曾於香港和北京媒體從事專題報道多年,輾轉不同城市生活,現安於香港,輕度寫作焦慮症,強烈採訪愛好者,愿寫作步履不停。

CT Lam : 攝影師,十多年來在香港從事新聞攝影,現專注紀錄香港與中國的政治及社會議題,亦探索其它個人拍攝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