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幫襯小店

由戰前直角轉角唐樓改造的社區客廳

香港僅餘七幢戰前直角轉角唐樓,其中一幢是位於上環皇后大道西的「有記合」。這幢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過百年唐樓,依舊保留住水磨石招牌、石柱上亦留有由書法家區建公所提的北魏體廣告字,唯地舖已不再是燒臘店,而是變成由One Bite Social營運的社區客廳「壹合」– 一個讓市民在熙來攘往的鬧市中,有打躉傾偈的空間,凝聚社區內不同的人。

「有記合」歷史悠久,Stephanie 說不少街坊都早已認識「有合記」,甚或有很多相關回憶,故街坊反應較熱烈。

運用閒置空間營造社區

「免費社區空間 歡迎你入嚟坐吓!」這個原本是閒置的地舖於今個炎夏化身為社區客廳,讓上環的街坊、打工仔可入內「抖一抖」。負責營運的 One Bite Social 花盡心思,使用易裝、易拆的鐵通支架、擺設盡量靠牆及以膠版分隔不同區域等,盡用這個 300 呎的「客廳」的空間,讓它可投入不同元素,例如有介紹社區書店和老店的展覽、有香港失明人協進會會員駐場沖煮咖啡的社區咖啡店等,更與約 30 個單位合作,舉行瑜珈、音樂會、電影沙龍、水磨石工作坊、二手衣物店等,希望透過活動打開互不認識的街坊的話閘子,以及進一步認識社區。One Bite Social 提倡以設計作工具,將空間凝聚人和社區,「設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希望將它「落地」,「壹合」是一個讓公眾可以參與的社區營造實驗。」項目經理Stephanie說。

「壹合」是一個無須消費的社區空間,讓上環的街坊、打工仔可入內休息。
「壹合」運用了鐵通支架及伸縮自如的枱櫈等,希望靈活地盡用地舖空間。
「上環角落」由區內獨立書店「見山」及出版社「MCCM CREATIONS」帶來書本,並每周介紹一間區內老店。
「壹合」與明愛勞動友善社區計劃合作,關心區內清潔工,例如定期為他們舉行拉筋課堂。

連結街坊 增社區韌性

上環被不同的寫字樓、蘇豪區等包圍,或許給人「中產」的感覺,但意想不到的是來「壹合」的人最需要的不是帶走一杯咖啡,而是街坊容姐姐的車縫服務。「越富裕的地方越看不到基層朋友的存在。」Stephanie指大多到訪的街坊都來自基層,他們除了希望享有免費服務,更渴求在日常生活中有免費的休息空間,有人和他聊一聊。

「不知是否因為疫情或香港發生很多事後,大家比我們想像中更渴求社區空間⋯⋯看到不論甚麼年紀的街坊都很渴求很真誠的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壹合」這個細小的空間,容許來休息的長者、來午膳的打工仔或來參加活動的年輕人碰面,讓他們在沒有批判的情況下分享自己的故事及見解,從聊天連結他們,更甚串連他們一同貢獻社區。

刺繡地圖由時間裁縫師Toby設計,再配上每位到訪「壹合」的街坊的一針一線,拼湊成地圖。

其中一個故事就要由「壹合」內的刺繡地圖說起。這幅刺繡地圖是一件社區藝術品,歡迎街坊隨意動手。一名愛好車縫的男街坊和一名在附近布行工作的女職員就因此而閒談,最終發展出服務社區的方案。男街坊每周休假都會帶同衣車為街坊改衫,更計劃車縫女職員捐出的布料作義賣。Stephanie期望串連區內商舖及街坊技能,回應社區需求,社區韌性源自於人與人要有連繫,若人與人之間很獨立、分離,其實是很脆弱的,這個地方就是促進人與人建立關係。」

「壹合」原本只開放五星期,其後一度延長。隨著炎夏的結束,「壹合」亦需與社區暫時告別。告別之前,有長者來拍照,希望與身在外地的子女分享這個地方,亦有婆婆向One Bite Social團隊獻唱《友誼萬歲》,「她說沒有錢,沒有能力送禮物給我們,不如就憑歌寄意。我們不是在這裡很久,但都有這麼深的連繫。」Stephanie指上環需要社區客廳,她期望先與團體重整一下,好好思考如何善用空間及推進社區連結去回應城市的需求。

One Bite Social

撰文:K._. @k.spov
攝影:Tay Wong

Tags : 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