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習慣綠

香港蘿蔔繼續 Go!

一條大蘿蔔,由農夫秋播至收成至少用上八十至九十日,還未計突發的極端天氣。農夫默默耕耘,種出肥美不黑心的蘿蔔。我們如何食用,才對得住每一條蘿蔔?

去年「田嘢」和其他支援農業的朋友發起「香港蘿蔔hkrobertgo」,將香港農業上下游拼湊起來。由上游的八位農夫種出近萬斤蘿蔔,再送到中、下游的小店及餐廳,售賣鮮蘿蔔及生產蘿蔔糕,讓農夫、小店、餐廳和消費者連結起來。每條蘿蔔更有產地貼紙,讓消費者知道每條蘿蔔來自那區。筆者去年收到的蘿蔔是來自八鄉,當中還有坪輋、打鼓嶺、錦田、上水、林村的蘿蔔。

很多人仍心繫香港農夫和土地

這年頭,身邊總有人移民,當中不乏支持本地菜的菜友,田嘢的長期客戶都不例外。大環境下的種種影響,今年應否繼續?「田嘢」掌櫃之一浩盈笑說:「我們開會時都掙扎過,大家還講笑:不如見好就收啦。今年唔好點算?」面對當下,不論「田嘢」或小店餐廳們,都感到忐忑。然而參加過的小店主動聯絡詢問詳情,發現原來很多人仍心繫香港農夫和土地,於是今年想試一次整個社區可參與,「不同社群不同身位的人可加入,給大家看到社區或生產網絡原來可以這樣。」

來到第二年,由鐵膽「田嘢」和新伙伴「本地種植」膽大旗,計劃亦有新嘗試。今年人腳鼎盛,共十三位農夫和三十多間小店餐廳參加,還有蘿蔔加工研發和吾做「Robert仔」義工隊,她們亦嘗試在各區建立社區共購,整個計劃更完善。


十二月中為小店和餐廳辦了一次農場導賞,讓店主親身和農夫交流,加深對本地農作物的認識,有助解答消費者的疑問。(本地種植 攝)


當日導賞到訪康苗農場,農夫昌哥和大家分享種植經驗。(本地種植 攝)

對於農產銷售,加工是重要的一環。受天氣影響,鮮農產同時大豐收或不得不收,來不及銷售;或是農產外表有瑕疵或破損沒人買,若趕及加工,能延長食用期。今年由「本地種植」負責農產加工研發,於十月時招攬喜歡煮食、想嘗試加工行列、對蘿蔔感興趣的朋友一起研發。

蘿蔔其實有很多食法
「香港人食蘿蔔,多數係過年整蘿蔔糕或者打邊爐做主食。唔似日本或韓國,佢哋食用蘿蔔嘅文化濃厚,有好多種食用方法。同埋佢地真係『堅食』(指食用量好多)。」浩盈說。去年經驗令她發現,香港人食蘿蔔常提一個字:涼。寒涼會影響大家平日飲食習慣,較少用上蘿蔔,對於蘿蔔飲食文化沒有很多想像。「去食雲吞麵,會落辣菜脯,還有茶果餡,配粥、麵、小炒啊,都會加菜脯。而對不少素食朋友,菜脯是重要調味原料。今年的介紹單張,會加入其他國家的蘿蔔食譜,同時做好加工研發,希望重新建構蘿蔔的飲食文化。」


「三點水」出品的純素蘿蔔糕用上本地有機蘿蔔、香菇、炸菜、炸金菇及黑松露,味道比一般素蘿蔔糕香濃。

「本地種植」和參加者已研發了幾款蘿蔔加工品,暫有辣菜脯、日式醃漬蘿蔔、泡菜蘿蔔、菜脯醬。參加者都非常投入,甚至想體驗更多,「有個參加者覺得成件事太好了!他很想經歷整個過程,不想只是買入農夫做好的菜脯加工,最後決定自己由曬菜脯開始,再煮做辣菜脯。」現時為止,參加「香港蘿蔔」種植的農場,預計將有一萬七千斤蘿蔔!

細看今年參加的農場,還有兩位蕉徑常規農夫,他們都以有機方法種植這次蘿蔔。他們的參與,意義重大。蕉徑早被列入農業園發展區,農夫文哥和唐生的農地分別在第一期及二期的範圍,收地是遲早的事,他們唯有種得幾耐得幾耐。

「每當說起香港農業,總有農場或農產區未有包攬或被看見,所以今年將蕉徑農夫也拉入來計劃一起嘗試。」浩盈認真地說。常規農夫出菜習慣多是到最近的菜站交菜,每次田收到甚麼給甚麼,不需要交出指定種類或產量,外觀要求也相對低。這次香港蘿蔔,他們除了用有機方法種植,還要在某特定時間收成、種出特定的產量和重量,心理上很不同,會謹慎點去調整。「藉著計劃,讓蕉徑農夫了解更多現在賣菜新形態,市區的人、年輕人等的消費模式,還有怎樣應對,否則會很難接軌。」

「香港蘿蔔」已接受預訂,蘿蔔友可在自己當區聯絡相關小店預訂Robert,約一月中便可和Robert相見。一天農夫仍在香港耕種,大家都要緊握機會好好食本地菜。趁我們還有選擇的自由。


來自農夫阿竹的自製菜脯,左邊醃製時間較右邊的短,味道較清新。


蘿蔔和風甘酢漬充滿日式風味。(本地種植 攝)


乾蘿蔔絲和蘿蔔錢,都是由本地種植研發製作的。(本地種植 攝)


香港蘿蔔的小冊子設計很有心思,內有詳細食農資料、蘿蔔食譜、農夫小店介紹等等,給大家上一課食農教育。 (本地種植 攝)


浩盈希望今年嘗試做公司、團體和社區的自組共購團,可預購鮮蘿蔔和其他賀年農產加工品,擴展到不同的社區層面。

IG @hkrobertgo

預購「香港蘿蔔」詳情:https://linktr.ee/hkrobert
香港蘿蔔IG @hkrobertgo
策劃小隊:田嘢 tingyeahtinyeah、本地種植locofarms.hk

採訪/ 撰文:周敏兒
攝影:每木、部分圖片由「本地種植」提供

Tags : 習慣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