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習慣寵愛

魚也有被呵護需要

我從小喜歡動物,小時候爸爸媽媽會帶我去行金魚街、寵物街。記得好幾次碰上金魚店老闆換水,將換出的水都往路邊坑渠潑,偶然會夾雜數尾不幸被一拼吸入喉管中,跟水一塊兒倒掉的魚。魚在坑渠上不斷跳彈,彈得皮開肉裂,我告訴金魚店老闆魚掉了,他們就一副「唔洗理佢喇」的模樣。那些魚最後都被我們帶回家,我都忘記牠們後來活多久了,只記得那時候我不斷問爸爸,

「到底魚痛不痛」。後來人大了,成家了,經過街市魚檔,看到被斬了一半的鱔魚依然張開眼,不斷蠕動,又叫我憶起了那些在坑渠上掙扎彈跳的小魚,「到底魚痛不痛」這問題,又再一次浮現腦中。

學者為魚注射止痛劑止痛

動物權益關注人士甚至指出魚亦有情緒,也是生命。

當動物記者好一陣子,我發現比起貓狗兔子等寵物,讀者對魚的人道關懷程度少很多,大概是因為首先魚不像小狗小貓那樣可愛有趣,未能得到大多數人的同情,二來牠們亦不能發出聲音,也就不能告訴我們牠是否感覺到痛。長久以來動物學家亦一直懷疑魚類在捕漁船或魚市場上,不斷用身體撞牆或在地板上生繃活跳,是因為疼痛還是反射。支持屬反射的,就解釋情況就如當我們的手摸到燙熱東西時會迅速抽開,那不是因為大腦已感覺到痛,而是純粹因為反射。然而後期又有學者指出跟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一樣,魚的身體其實會產生鎮痛物質,以對抗痛楚。他們研究了20條虹鱒魚,並先將虹鱒魚分成兩組做試驗,其中一組的嘴唇被注入蜂毒,另一組則僅注入鹽水,結果發現被注入蜂毒的虹鱒魚開始搖搖晃晃,甚至還在容器底部的砂上磨嘴唇,可在科學家給予虹鱒魚止痛劑後,這些魚的行為便回復正常,這也就可證明牠們能感應痛楚。

如何減少魚的痛楚

外國的動物權益關注人士亦會在街上張貼魚能感受痛楚的宣傳海報。

美國動物權益關注人士以海報,教導市場魚檔的師傅如何以活締法宰魚,令其味道最貼近原味,同時減少魚的痛苦。

明白到魚能感受痛楚了,那有外國的動物權益關注人士就開始討論,大家在釣魚,或是市場魚檔的師傅,該如何做以減少魚的痛楚?針對釣魚愛好者,他們就建議可帶上一些冰和冰水,將釣上來的魚立即放入冰水中,魚的新陳代謝便會降低,並進入麻木狀態。這時候,大家便能再把牠再放到冰上,讓魚在無痛狀態下死亡。而面對漁民捕魚,或是魚檔師傅宰魚的過程,美國關注動物權益的記者 Dylan Matthews就曾指出魚總是被扔到一袋冰,或甚至只是地下,然後慢慢窒息至死,過程長達5小時之多。Dylan Matthews再指出近年亦有學者提出過魚不單擁有記憶,而且普遍對痛覺特別敏感,因此在不同肉類的屠宰流程中,對魚類,人類可算是最不人道。於是當地有熱衷釣魚運動的人士,就積極推廣大家使用一種來自日本的傳統屠宰技術:「活締」(活け締め,Ikejime)。按照字面意思,「Ike」是活生生,「Jime」是殺。在日文中,是指「仍活著時就終結生命」。這技術早在350年前已被應用,是日本廚師常用的宰魚方法,做法是透過刺擊或拍打魚的頭部,令牠們的腦部死亡,然後放去血液,這樣一來不但魚的味道及肉質能保持最佳狀態,甚至提鮮。現時豈只發源地日本,例如法國海岸二星米芝蓮餐廳La Marine的Alexandre Couillon,就同樣以活締方法宰魚,令其味道最貼近原味,同時減少魚的痛苦。

可對我來說,另一項重要的,就是大家在進食任何肉類時能保持感恩的心,勿浪費食物,才能對得起為大家犧牲的牠。

攝影:網絡圖片

 

 
前往下一篇文章  我們一起學讀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