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習慣出走

走過動蕩之地,何時才是以巴的應許之日?

猶太人於 1948 年建立現代以色列,一個擁有獨立主權和受國際承認的國家,但這個日子卻同時是巴勒斯坦人心中的「大災難」。數十萬本來居住於國境內的巴勒斯坦人成了難民,要流亡到鄰近的阿拉伯國家。巴勒斯坦人的有限度自治與以色列的軍事統治,在狹小的領土上並存,讓以巴成為了詭異的「命運共同體」。

移動的國界

巴勒斯坦人從聯合國1947年的「兩國方案」得到的45%土地,經過與以色列的五次中東戰爭,領土大幅減少至只餘10%土地, 1993年的奧斯陸協議,以色列准許巴勒斯坦人在約旦河西岸及加沙建立自治區,兩個政府在每區都有控制權限。(今次發動攻擊的哈馬斯就是以加沙為據點的武裝組織)

為了看看猶太人的定居點 (Settlement),我專門去了Kfar Adumim。「Kfar」在希伯來文解作村莊,以色列政府為了吸引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回流,搬回以色列境內居住,他們會在一些主權不明的荒地、山頭上,建立只租予猶太人,而且租金便宜的土地,但這些定居點離市中心(如耶路撒冷)不會太近,所以這些「村莊」的人煙並不稠密。以色列政府透過修建公路,連接這些分散的衛星村莊,控制那些無人理會的荒地,目的就是擴闊以色列控制的土地範圍。

一九四八年五月十四日,以色列自行宣佈立國,至今只有短短七十多年。

當你翻開地圖就會發現,巴勒斯坦自治區與以色列的國界接壤,而以色列人在巴勒斯坦的控制區域中不停圈「定居點」。以巴國界無時無刻都在變動,根本無法確立。

廿年圍牆 隔住了什麼?

聖經記載,伯利恆是耶穌降生的地方,這個著名的基督教勝地,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者,無疑是巴勒斯坦重要的旅遊景點之,但不論歐美,還是亞洲的旅行社都只會將其列入「以色列」的行程之中,甚少特意分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兩個地方。事實上,對於巴勒斯坦人而言,土地劃分差之毫釐,意義上卻是謬之千里。

耶路撒冷 – 聖殿山

伯利恆有幅令人無法視而不見、長約700公里、高8米的圍牆,那是以色列人為防範巴勒斯坦恐怖襲擊而築起的。Yamen 是我們的巴勒斯坦導遊,當他每次帶我們來到伯利恆的時候,總會着我們沿着城中的牆慢慢地走。他有時向我們指着那些零星散落在牆腳邊的催淚彈碎片,說那些碎片都是以色列士兵與巴人在隔離牆旁邊發生衝突的痕跡。沿着百米高的長枱頭向上望,那是一個個慘灰色、圓柱形的軍隊哨站,以色列士兵不時向外探出頭,觀察周遭的環境。

高聳的圍牆旁,設有以色列軍隊哨站

回到神的應許之地

猶太人哭牆

耶路撒冷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三大宗教的共同聖城,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同時以共同聖城耶路撒冷為中心,他們的生活歷史軌跡互相交錯。猶太人的定居點有時會稱為屯墾區( Settlement ),因為在以色列人眼中,他們是回到猶太民族從上帝得來的「應許之地」定居,但對於祖先已在此處定居幾百年之久的阿拉伯人來說,這些在上世紀到埗才建立以色列國家的猶太人,卻是一班粗暴的殖民者。

究竟猶太民族是應上帝之名回歸故土,還是佔領了阿拉伯人一直以來的生活土地?在這片面積只有2、3萬平方公里的中東土地究竟是誰的「應許之地」?誰也沒有確實的答案。撰文、攝影:𝐀𝐧𝐠𝐞𝐥 𝐍𝐠 伍珩 IG@mind.surfing.angel

Tags : 習慣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