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習慣健康

學做地球人:接受飢餓 間歇斷食

新年吃得太多,決定來個為期兩周的間歇性斷食(Intermittent fasting),坊間多介紹5:2和16:8兩種
斷食,前者每周兩天禁食,只能喝水、黑咖啡和清茶,而地球人選擇的是相對容易實行的後者,每天16
小時禁食,將進食時間縮短為8小時,期間避免高脂高卡和加工食品,盡量以高纖、高蛋白質,適當碳
水化合物為主,還要配合每周三至四天,每天至少30分鐘的運動。

前一晚吃愈多,第二早愈肚餓

計劃實行了兩星期,作為一個自問「為食」的人,這次並非分享甚麼瘦身成果,而是想分享如何改善飲
食習慣。首先,我選擇的進食時間是11時至7時,個人認為較不影響晚飯社交,放棄早餐時段改為做輕
鬆的有氧運動。

頭兩天,為了能盡量「善用」進食的8小時,午餐和晚餐不期然吃得特別多,生怕餓壞自己。很快便發
現,前一晚吃愈多,第二早愈肚餓,這是基於身體消化系統運作了一整晚,清空胃部,快速的膨脹至收
縮,令飢餓感變得明顯,也可能是晚間進食過多令血糖升高,身體自然地分泌胰島素降糖,以至第二天
血糖過低引發飢餓感。

中間加小食環節

於是作出調整,控制正餐食量,在午餐和晚餐中間加小食環節,但接著問題又來,事關有個壞習慣,就
是只要打開了的零食,便一定要吃光。一般11時午飯後,大概4時會吃零食補充,試過竟不自覺吃了一
整包栗米片或芝士餅!結果是7時前完全吃不下晚餐,但未到9時又開始肚餓……反複過飽過餓的感覺不
好受,驚覺要在8小時內平衡飲食真的不簡單啊!

為甚麼一定要吃到盡?

於是開始反思,為甚麼一定要吃得那麼飽?為甚麼一定要吃到盡?一直以來24小時無時限的進食習慣,
令進食變成純粹滿足口腹慾望,而非身體的真正「需要」,因而變得「不知餓不知飽」,更別說珍惜
「進食」時間,節制或分配飲食了。 如是者,間歇性斷食後令我意識到分配食物的重要,更對「餓」
有了新的看法。

感受飢餓是了解身體

首先是只要營養攝取得均勻,16小時禁食並沒有想像中肚餓,有時即使早上空腹做完輕量有氧運動,也
只不過有些微肚餓感,很快被身體的輕盈快感蓋過。人肚餓了,也不一定要馬上進食,感受飢餓亦是一
種了解身體的方法,判斷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進食還是想要進食。喝一杯暖水感覺會否更好?不知不覺比
以往喝更多的水。兩星期下來,飲食習慣大改,雖然仍會吃甜品、零食,但懂得控制,不至過量,每一
天、每一餐都吃得更均衡,懂得平衡身體需要和心靈食慾。說實在,世界上並沒有甚麼「最有效」的飲
食方法,任何方法都不應被神化或妖魔化,重要是懂得平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