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讀你阿爸阿媽

直接對父母表達有錯嗎?

我們的心終歸也是愛爸媽的,但我們也領教過,向他們說出自己最原本的想法帶來甚麼後果 —— 也許是被罵「不孝」、「不負責任」和「自私」,也許是換來對方不瞅不睬,也許是不停被翻舊帳。我們有感父母關上了門,不願聆聽,最後我們只會成為氣餒的子女,默默帶著千般心事留在這個家,或是索性斷定他們永遠不會懂,遠離這個家。大部分父母都認為子女付出了很多、盡了力,所以他們「不應該」收到投訴和意見。

有時候,父母因為太用力而忘記了:我們也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過,請你也要體諒父母,同時教曉他們良好的溝通方法。這是需要雙方一起學習和練習,是不容易的,是需要時間的,但並非不可能。絲毫的改善,都會讓你重新沐浴在父母的愛之中。

那麼,我們要怎樣做?

保持平和,掌握重點
「你咩態度?」似是每個父母也放在口袋的一句說話,所以我們要謹記的是:注意我們的態度。對話重點一旦轉移至「態度」這一環,我們就無法再好好對談,大家只會斟酌於態度是否惡劣、「怎可以這樣跟父親說話」之類,大多數情況都會演變成爭吵。

我們是有能力平和地表達自己的,哪管你想表達的是憤怒和鬱悶的情緒。相信我,一個想法,有很多個表達方法,當你平靜而表現得理性地說話時,他們才會聽得入耳。舉個例,幾兄弟中父母只要求你幫他們處理事務,你覺得不公平,想表達不忿。有人選擇直接以憤怒的語氣說:「有沒有攪錯,又是我?他們廢的嗎?」這樣的話,父母接收到最大部分的是「憤怒」這個負面情緒,當他們感受到「怒」時就已經會高舉防衛盾牌(大部分人會不自覺地以防衛來回應「怒」,藉此免於承受被責備的傷害),而非用心理解你說的內容。他們會搬出各種理由和藉口來逃避責難。再者,大多數父母都認為子女不能對他們不尊敬,這樣只會引伸至「態度問題」。而為了捍衛「父母需尊敬」這一點,他們就會拒絕溝通。

有些人則會選擇平心靜氣的說:「我認為幾兄弟應該平分責任,一直以來的不公平,我是有點憤怒的。」當你以清晰的用詞(省去煽動情緒的字眼),語調毫不激動,非常容易令人明白和聽得進去,沒有其他刺激點讓父母需要防衛,良好溝通的機會率自然提高。

思考傷害性說話背後的原因
有時候,我們想表達的是更深層、更有情緒,甚至是父母肯定不高興的想法,我們可以先做幾重心理功夫。先要肯定地跟自己說:表達是沒有錯的。任何父母都想接近和接受最真實的我們,別因為覺得會傷他們心而不說出口,而是要注意省略帶攻擊性的說話。我們亦要告訴自己:別將他們的反應連繫至「愛不愛我」,因為這樣太武斷了。

然後,請你好好思考一下,為甚麼要表達這個想法?你想帶來甚麼改變?想通了,你對於自己想要甚麼會有更深入的了解。舉例說,如果家中的經濟狀況令你很困擾,一直以來你飽受壓力,甚至找不到希望。你想表達這個想法的原因是甚麼?是你真的想責怪誰嗎?抑或你壓力大到需要支援?你希望帶來甚麼改變?想父母給予你更多鼓勵?還是想和父母訂個共同目標,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改變現況?如果你認真思考過這些問題,你就會自然放棄吐出沒建設性、純粹宣洩的說話,例如「做咩生我出嚟?」等。這樣,你所表達的就會蘊含著更接近初心的情感,同時會帶著解決問題的力量。

最後需要學習的,就是讓父母知道:他們的聆聽和了解對你有多重要。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當你開始表達要說的話之前,說一句「我很希望你不帶批判地聆聽和理解,這樣我會感受到你的愛。」如果有感父母或許做不到呢?先跟他們說明「我有些想法想跟你們分享,請你們先別說話,讓我把它說完好嗎?」多做幾次, 讓他們習慣一下這樣的溝通方式。

接受父母,也是學習讓你看開
今生有幸成為父母子女,除了是緣份,亦是因為你們各有課題能從對方身上學習,你們不是對立的。親愛的,如果你已盡了一切努力去表達,父母也是聽不進去的話,請不要氣餒,亦請你原諒,你的父母還未學懂他們的課題,你已做得很好。我們無法控制他人的學習進程,我們可以做的只有學好自己那一份,讓你內在的光和愛去感染他人,你永不知道你的感染力有多大。時候未到,就是時候未到。也許有朝你一覺醒來,時候就到了,所有煩惱糾結就會在一瞬之間迎刃而解。存在於一家人之間的是愛,你們的相遇,是美麗且有原因的。

作者簡介:漂流塔羅 | 提供各類靈性及心靈治療服務,希望讓有緣份遇上的人感受到宇宙的光和愛, 學習人生課題時不感到孤單。

圖片:Unsplash

 

 

 

 

 

Tags : 習慣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