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習慣發現+

讚好下的掙扎

【習慣發現.日常】

二十一世紀,現代人習慣做什麼?就是Like, Share同Comment。我們習慣對同一件事、同一張相、同一套電影讚好;習慣分享美食、分享生活、分享所見所聞;習慣對名人、電視節目、甚至朋友評頭品足,一切都發生在網上世界。社交平台成為主導我們生活的工具,是主導言論取向的集中地。

今天的社交平台猶如一條村落,有不同背景、立場的村民,每位村民都有自己的發言地。當村落逐漸發展時,每個發言地聚集同道中人,商機就應運而生。社交平台發展短短十年,人的距離逐漸拉近外,形形式式的資訊、廣告同職業應運而生。作為社交平台使用者的我們,在免費獲得資訊和商機的背後,箇中的掙扎、慾望和壓力其實你我皆知,只是我們未曾正視。

「我有時都覺得好無安全感」-Juni

樣子俊俏的Juni,自2010年開始用Instagram,是筆者眼中的「靚仔文青」。他的Instagram由2017年開始,短短一年之間由二千多位的followers,激增至今日的八千多位。相對其他過十多萬的KOL,當然未去到「神級KOL」,但Juni亦開始體驗到「成名」後隨之而來的生活。

Juni在中學任職藝術科老師,最初用Instagram都是為了欣賞其他藝術家的畫作,閒時發佈一下自己的作品。期後開始跟隨朋友學習攝影後,Juni就開始在Instagram 發放自己的攝影作品。一段時間後,Followers的數目不斷增加,隨之而來的慾望就開始衍生。

Juni坦言Followers不斷增加的時候,就會想開始「營運」這個平台,希望自己保持某一定程度的人氣。「營運」過程中,要用到不少的網路市場營銷技巧,例如:會特別留意整相片排版、限制發佈數量、將發佈時間特定為某個時刻,爭取特定「觀眾群」和集中Like數。如果Like數不如理想時,難免就會失望和有壓力。

層出不窮的技巧,讓followers人數節節上升。但當followers增加時,Juni的個人生活行踪亦無形地曝露在人群中。「本身我是個中學老師,需要同學生保持距離。但因為有一些學生在入職之前已經follow了我,所以放假更新IG時,會被好多學生發現行踪。我有時會都覺得好無安全感,所以希望在個人私隱同營運IG上取一個平衡點」Juni 道。

「我認為社交平台除了提供資訊外,還是一個擁有魔力去改變事情取向的地方。」- Heibe

自稱是「手機中毒者」的女生Heibe,直言非常喜愛「碌手機」,基本上起床的第一刻就是上網!閒時更會上網不斷瀏覽食評同美食影片,名副其實的FOODIE。她形容社交平台除了提供資訊外,還是一個擁有魔力去改變事情取向的地方。作為美食愛好者的她,曾經因網上食評吹捧關係,再度光顧一間自言不太喜歡的餐廳。所以每次選擇用餐地點時,她都會處於一個訊息量過多的情況,不知何去何從。足見社交平台的影響力,不單導向思維,也導向味蕾。

曾幾何時,筆者也是社交媒體的愛好者。它讓我無時限性地去了解世界各地的事;無地域限制地去認識朋友。但事情去到今天,社交平台對己身的影響已不止乎於方便,更多是掙扎與矛盾。上傳照片會曝露個人私隱,但捨棄平台卻彷彿消失於朋友的眼球下,消失於朋友圈;在網上平台發表意見,同一立場會吸引到支持者,相反則會引來許多的批評及惡意的攻擊。那我們應該堅持原則,為認為對的事情繼續發聲,還是為避過謾罵,選擇沉默?

似乎「善用社交媒體」,這六個字比想像中困難得多。

 

 

 
前往下一篇文章  大館睇展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