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習慣關係

世界上所有的事,都合理得令你沒有情緒嗎?

你有試過割傷手指嗎?

就算口裡說沒事、分心去做其他事當看不見,傷口其實也在流血,隱隱作痛。正如情緒,我們裝作看不見,沒有受傷,然而傷痛仍在。

我們從小被教育要保護自己,多會在心靈上建立一套保護機制,為保護我們脆弱的心靈,我們意圖將自己和「有危機」的情緒如傷心、震撼、失望、挫敗等隔離,以為就此不會感受到痛。但傷口仍在,怎會不痛呢?

「沒事的!」、「係咁㗎啦」、「關係總有離合」、「人總有生死」。這些語句看似看透世事,合理化生命中不順不快的事,實際上卻對我們沒有幫助。理解是一回事,有沒有受傷是另一回事。儘管我們知道人總要死,但遇到親人離世時,怎可能沒情緒呢?處理情緒的最好方法不是視而不見或合理化,而是把這份悲傷慢慢化成祝福,當中的階段是覺知、釋放、接受、轉化。允許自己有情緒,觀察自己有甚麼情緒爆發著,是傷感、遺憾、自責、還是擔心?把它們都好好釋放,如看套傷感電影純粹大哭一場,又或寫封信給亡人好好抒發,慢慢你的心就會有接受的空間和勇氣,最後更能於事情中找到一值得感激祝福的地方。

潛意識的警號

心理上,人有分意識和潛意識。 協助我們日常生活作分析、溝通、控制的是意識,我們對自己的了解、認知也多是來自意識。而潛意識就像我們巨大的收藏庫,除了實事,它收藏最多的就是我們的情感,小如我們曾被昆蟲嚇壞、那晚懷疑酒店有古怪、甚至他人的一句「你做不好」,無論你想不想,所有也會被收錄於這個巨型寶庫,連意識也控制不了。

意識好比一個圍欄,潛意識有如大海。當意識作主導時,潛意識有如睡著了般,只是當有事情觸動到我們沒有被正視過又「危險」的強烈情感(潛意識的東西)時,潛意識會越過意識的圍欄,讓你做出反射性的事。

舉個例,如果你被伴侶拋棄時受到極大創傷,但這個情緒沒有完全被面對(也許叫做面對的只是跟自己說未能到老的關係太平常),於潛意識這視之為「危險」。而當再有家人、伴侶、朋友和你出問題時,你的潛意識會為你響警號,讓你作出反射性的保護行為如脾氣大爆發、沉溺在重大的哀傷等,而為了盲目挽救關係更有可能會強行控制他人、不理性地順從他人等。這會是你想發生的嗎?

痛最終會療癒

親愛的,我們這趟人生旅程是來體驗和學習的, 所遇到的定是我們所能面對,你定處理得到。情緒很有耐性,同時很任性,它們會靜待你發現,而又會有意無意讓你不設防地憶起。有試過腦海突然閃過久遠前發生的傷心事嗎?這就是情緒給你「我仍在」的提示。不必怕受傷,傷痛是經歷的一部分,有時候傷痛變得更痛,是因為我們拒絕看見。當傷口都「被看見」,它帶來的不安恐懼就相對減小,它就會有療癒的一天。

 

Tags : 習慣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