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習慣發現

邊個發明「包剪揼」?

根據非正式統計,不論大人還是細路哥,「呈沉磨鉸叉燒包」一定是一生人之中最常玩的遊戲。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它的由來呢?

關於「包、剪、揼」的起源,坊間有不少說法。有傳以手勢分出勝負的概念,最早是源自於中國猜測對方手勢的酒令。在明朝人謝肇浙所寫的《五雜組》中,便記載了漢朝時期流行的手勢令遊戲。然而,作者提到此不知手勢令的玩法,因此「包、剪、揼」三角克制的規則是否與漢朝的手勢令如出一轍,仍然有待考證。


另外一種說法則認為「包、剪、揼」起源於日本。根據 19 世紀初由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所出版的《拳會角力圖會》,明治時期時,「包、剪、揼」遊戲便由日本傳入了中國。到了二十世紀後,不少日本人都到了世界各地遊歷,並對歐美國家大力地推廣了這款遊戲,因此,歐美地方都認為「包、剪、揼」是由日本人發明的,法國人更稱這個遊戲為”jeu Japonais”(日本遊戲)。

至於為何香港人會叫「包、剪、揼」作「呈沉磨教叉燒包」呢?這就與頻臨失傳的「縮腳語」有關了!縮腳語,指的是隱去固定短語的最後一個字或詞,而隱去的部分正是要表達的意思。例如:
「又要做『柴可夫』送佢返屋企呀?」——把「柴可夫斯基」隱去「斯基」,其實是在借指「司機」;
「呢到人多,睇緊啲自己個『祖宗三』呀!」——把「祖宗三代」隱去「代」,實情是在借指看緊一點自己的「袋」。

而「呈沉磨鉸叉燒包」。便是由「呈沉丼」、「磨鉸剪」和「叉燒包」三個縮腳語構成的:「呈沉——丼(與「揼」同音、借代「?」)」是模擬重物掉進水裏的聲音;「剷刀磨鉸——剪」是舊時常見行業;而茶樓的點心阿姐在推着點心車時,總是會拉長聲音大叫「蝦餃燒賣叉燒——包」!所以,「呈沉磨教叉燒包」便隱含了「揼、剪、包」三字的意思。

以後在玩「呈沉磨教叉燒包」的時候,不妨於朋友分享一下這個有趣的來源!

撰文:Joey
相片:Unsplash

Tags : 好習慣
 
前往下一篇文章  腦海把聲從哪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