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習慣發現

唔聽人講嘢?因為你無安全感!

人作為群體動物,要生存必須學懂如何溝通。表達自己固然重要,但唯有好好聆聽,才能真正與人交流想法、互相理解從而合作。雖然聆聽如此重要,卻不是人人懂得如何聆聽 —— 相信大家都曾遇過一個非常有個人己見、無論你怎樣解釋也無法溝通的人吧。

為何有些人會成為好的聆聽者,有些則不然呢?很多人以為「唔聽人講嘢」是性格所致,但其實一切皆取決於你在孩童時期有沒有足夠的安全感!

三歲定八十?安全感決定一切

聽覺雖然是與生俱來,但如何接收外界的信息,原來取決於我們成長過程中的學習。嬰孩時期的我們透過觀察與照顧者之間的互動,模仿出一套與外界的溝通方式。著名英國心理學家 John Bowlby 將這種「有樣學樣」的社交方式歸納為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

理論指出,若嬰孩受到照顧者全天候無微不至的照顧,而且所發放的訊息都能得到正面回應,如肚餓大喊時會得到食物等,在這種照顧下長大的嬰孩會發展為「安全依附型」(Secure attachment)。這些小孩長大後便會更樂意和懂得聆聽,而且更富有同情心,自然更加容易與人建立有意義的關係。

至於其餘三種的依附型都屬於「不安全型依附」(Insecure attachment)。無論是「焦慮型」(Resistant attachment)、「逃避型」(Avoidant attachment)抑或是「混亂型」(Disoriented attachment),他們都在成長過程中得不到適當的關懷與照顧,以致他們在和別人建立關係、聆聽別人時出現障礙,甚至出現想逃之夭夭、覺得聆聽很恐怖等情緒,那試問又怎樣能與人好好溝通呢?

如何做一個好的聆聽者?

以上的依附型並不是一刀切,多數人都會在不同的依附型之間徘徊。很多人在長大後未必了解到依附形態對他們的影響。不過不論我們的成長過程如何影響我們的個性,聆聽是可以透過後天的努力去改善。

當你聆聽別人的時候,內心會否感到焦躁不安,默念著準備回應的台詞呢?會不會不期然地四處張望,緊張得搓搓手扭扭腰呢?如果你遇上以上的情況,固然稱不上是一位好的聆聽者。不過一個好的聆聽者其實也沒有一個固有指標,一切全取決於心態,最重要的還是要開放自己的情感,容許別人聆聽和回應自己,互相聆聽,互相練習,慢慢就會享受到聆聽的樂趣了。

撰文:Sha
圖片:Unsplash

Tags : 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