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零食學

你可曾被零食包裝騙過?

走入零食店,總被各式各樣的包裝吸引,明明只是想買薯片,卻又買蝦條;除非有食開的,否則也會因零食包裝設計和形容詞而燃起購買慾望。事實上,食品包裝確是一門專門的學問,色彩、質料、設計都會影響人們對食物的想像,況且大多的零食都只是十元八塊,試一試,又何妨?

大腦如何激發味道的想像?

既說是專門學科,便要先了解大腦如何引發對食物味道的想像。根據神經心理學的「預測編碼理論(predictive coding theory)」(見到個名都知唔簡單!),當消費者看到某件商品,大腦會根據眼前所見的包裝自動搜索記憶中的味道經驗,以朱古力為例,這粒朱古力的包裝會令人產生對朱古力餡料和口感的期望,之後影響到行為,再影響購買的慾望。唔明白?再舉一個簡單例子,有否發覺大多的奶類製品都愛以藍色作包裝?因藍色是冷色調,令人想起清涼,令人聯想到新鮮,所以,大多的包裝都用上藍色,接着接通了你的預測編碼。

包裝顏色大學問

所以,可以想像顏色是第一個重要的因素。巴西堪皮那斯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嘗試以兩種朱古力(牛奶和純黑)以不同的包裝(啡色、綠色、紅色、黃色、黑色、藍色等)作實驗,看看不同顏色對於消費者預期的味道(苦味、甜味、果味、軟硬程度等)有什麼不同。

結果發現,巴西和法國兩地消費者認為紅色包裝比黃色的感覺更健康,深啡色又比黃色感覺更接近天然;同一種朱古力,粉色會比鮮色包裝更引人喜愛;甚至當兩種朱古力同樣使用黑色包裝,牛奶比純黑更受歡迎。當然,換了是薯片,顏色的作用會有所不同⋯⋯包裝顏色真的是一大學問。現在細心想一想吧,你買開的零食,可有受顏色的無形影響?

怎少得形容詞?

關於設計,無疑字體、照片、插圖、卡通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但那更關乎人對美感的認知,歐美和日本的設計又比中國或香港好很多很多,沒有什麼好說;反而形容詞可以講一講。得承認香港人哈日,用上「激辛」、「大滿足」、「旨味」會令人更加有購買衝動。另外,「嚴選」或加入「健康認證」也使人覺得質素有保證;雖然,明明都係零食,可以有幾健康吖。總之,買零食其實是一場心理戰,你可曾被零食包裝騙過?不妨分享。

撰文:Heidi Wong
圖片:Unsplash

Tags : 好習慣
 
前往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