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感受自然

自然就在每一口當中

這一期我們談感受自然,講過生活習慣、觀察周邊環境,不如談談我們與大自然最基本的關係:食。阿爺阿嫲教落,食得是福,如果識食就更加有福。所謂的識食,就是認識食材的來源,感知身體需要甚麼,以最純粹的方法慢慢做,然後慢慢吃。食養料理專家岸本太太相信,這就是感受自然的一種基本方式。

你知道自己在吃甚麼嗎?

試想一下,每次我們想「食餐好嘅」時候,到底是要吃甚麼?有些人想要山珍海味,有些人想要韓式炸雞,我們的聯想多數落在食物的賣相和舌尖上的快感。「過去三十多年全球人口急增,糧食供應轉型至商業式生產。城市人的成長環境遠離農田,很少機會了解食物的生長,到街市也未必知道哪些是時令蔬菜。我們成日說搵食搵食,到底我們在吃甚麼?在吃的過程當中,又知道食物的真正味道是甚麼嗎?」

食養料理,從飲食靜思生活

岸本太太原名何穎怡,香港長大,嫁給日籍丈夫後開始跟奶奶學習日本傳統料理的方法,當中發現箇中的養生哲學與食養料理同出一轍。到日本進修成為食養料理導師後,她回到香港分享食養料理的理念,偶爾在不同社區教授料理方法。食養料理又稱 macrobiotics,是日本傳統的養生飲食方法。Google 一下,網絡大神會話這是來自禪宗的飲食理念。但宗教概念沒有存在於岸本太太的字典裡,她只是相信身土不二,選用天然食材,以最簡單的傳統烹煮方法準備餸菜。

曾經上過岸本太太的課,被問到甚麼是食養料理的時候,她只是簡單地說:選用天然食材和傳統釀製的醬料。平時去超市,如果認真查看標籤,你會發現很多陌生的成份名稱,當中很多都是一堆看不懂的編碼。這些食物添加劑是好是壞,不作稽考了,她只認為大自然賦予了我們最需要的能量,根本毋須選擇人工食品。

「你在大自然吸一口氣,跟在城市裡吸一口氣已經不同了吧。這是一個比喻,解釋天然食物的能量比較自然和正面。很多天然資源就在我們身邊,我們一定需要以營養補充劑和高科技產品去補身嗎?」

她的理念很簡單,就是選擇直接取材自大自然的食物。人類本屬自然,順應自然是傳統以來的養生之道。「我們居住在石屎森林,四周都是牆壁,怎樣感受自己的心、與大自然接觸?在郊外散步是一個方法,食物也是一個方法。」她說:「大自然裡的食物有其生長規律,自然環境產生變化,我們的身體都會因而產生變化,所以我們應該順應自然。」

訪問當日,岸本太太教授櫻花便當,每樣菜式的食材都是經過悉心調配。和菓子所用的糯米粉和紫薯粉,需要慢慢加熱烹煮而成。包裹和菓子的櫻花葉,是奶奶朋友親手摘下來,用鹽醃製。原來,櫻花葉是有味道的。「如果有機會即摘即吃,更可以嘗到它的鮮甜。」

加入櫻花的海鹽,也是岸本太太親自準備。

慢慢洗米,過程讓我們學會粒粒皆是大自然的能量來源。

聆聽身體的需要

 

 坊間流行不同的飲食概念,例如蛋奶素、純素、生酮飲食等,岸本太太覺得食養料理沒有規則,反而是放下任何規則。「食養料理不是甚麼也不吃,反而最終目的是甚麼都吃,只是不會亂吃,吃自己感覺到適合自己的食物。」何謂感覺到適合自己的食物?岸本太太提到身體其實會告訴你,它最需要甚麼食物,關鍵就是靜下來,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我們每日接收很多資訊,很多知識要去跟隨,到底應該跟哪一套呢?其實何不嘗試用直覺去了解身體的問題?食養料理不僅是一種飲食哲學,而且是一種順應自然的生活態度。例如我們的生活習慣和模式,一日的感受和情緒,這些都包含在食養料理的範圍之內,因為情緒和感受與身體健康是互相影響的。食物、情緒同身體的關係,就是食養料理最核心的部分。的角度看,心肝脾肺腎的問題背後都有原因。」

 

食得自然,是一種生活樂趣

說到底,岸本太太認為每個人可以聆聽自己的需要,尋找適合自己的飲食方式,食養料理不是絕對的方法。「你很難改變一個人的飲食習慣,有些老人家大魚大肉,又好瞓,可以活到九十九歲。你能夠說他的飲食習慣有問題嗎?最重要,還是個人開心。」所以對她來說,料理的過程不用刻意計算營養,精心編排豐富菜式,最重要的是享受炮製和品嚐食物的過程。「無論我們講得多麼完美、有意思,但如果食物不能帶給你歡樂,你感到不好吃或對食物沒有興趣而勉強吃下去,一切也是枉然。」

「食物未必可以治好問題,但可以幫你舒緩、找出原因去作出生活上的調整。最低限度,你會享受吃的過程。」

花了兩小時,終於製成一個便當。當你親身參與採摘、準備和烹煮的過程,最後享用的時候確實份外滿足。但城市人有幾多個兩小時,日日自己做一餐料理?岸本太太笑說,不需要一步到位,可以循序漸進的。「先處理家中醬料,至少選擇無添加。如果可以接受的話,可以選擇茹素,過了一段時間仍然感覺良好,可以考慮再進一步,了解食養料理或其他飲食方法,如果從中得到滿足感,可以再進一步,觀察自己的生活是否平靜,生活方式是否平衡,每日感覺自己的身體。」

Tags : 習慣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