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情緒會過去的

藝術家徐痴筋:只是情緒不是病

展覽完了,但故事沒有完。藝術家徐痴筋還有話說。她跟我說了一個故事:「女孩W(化名)滿腦子世界末日、暗黑的想法,當她跟別人說出來時,每個人都暗自替她擔心,為什麼這樣灰?」但在徐痴筋的眼中,那不過是她的思想空間,跟日常面貌不同,甚至是女孩W從中尋找自己的樂趣,得以發洩情緒,It’s OK To be Dark!

只是大人想都不敢想……


藝術家徐痴筋(左)和Rolling Books黃希賢(右)。


徐痴筋網站如是說:「父母給我起了一個中文名字,只要讀歪一些就變成痴筋,所以一直痴筋地過日子。在這越來越荒誕的世界,希望我的痴筋點子與樣衰畫作,能為您帶來一笑與安慰。」

大人想成為什麼,小朋友最討厭被定型
故事回撥到3年前,香港小童群益會開展了「攜晴@社區」計劃,為那些受情緒困擾的休學青年到中心參與手工藝班和工作坊,梳導情緒。

「小朋友的情緒問題其實是大人的誤解;大人想小朋友要點點點,成為什麼,但小朋友最討厭就是要點點點,成為什麼。」徐痴筋認真分析地說。他們只想做自己。小朋友喜歡自己探索世界,儘管可能是胡思亂想,但大人們一直只在旁嚕嚕囌囌,太多的聲音煩死人,因而斷了線。

「最弊係,就話小朋友有情緒問題。」另一策展團隊成員 Rolling Books 黃希賢說。早前辦了個展覽正是《唔OK?嗯,OK!》,藝術家徐痴筋和八位年輕藝術家透過藝術裝置和畫作,讓大家了解年輕人的想法,去告訴大家,所有「不OK」的情緒、「不OK」的想法,其實都是OK的。只要不是傷害別人和自己。

《痴筋日子》發放負能量

來介紹藝術家徐痴筋。她說自己不是藝術家,真正的身分是社工,幫助少數族裔人士,熱愛插畫開設了IG page《痴筋日子》發放負能量。「這個世界並不能只有『正能量』,況且負能量不過是黑色幽默。」以幽默方式去回應社會的荒誕。這時,希賢補充說:「我們就是愛上徐痴筋的態度和想法。」所以便想到找徐痴筋合作,由她親自聆聽「問題」青年的心聲,再以插畫和裝置藝術作為媒介,重組年輕人的情緒。

但大人們請細心閱讀、請細心閱讀、請細心閱讀(重要的話講三次):作品的目的並不是純綷發洩,而是要你們聆聽年輕人的心聲!雖然作品是從有情緒困擾的年輕人出發,但背後是想提醒成年人,問題並不一定是年輕人,而是你們自己!

處理情緒不是提供答案而是給予空間

其中一個作品名為《正好》。同一個小男孩分別戴上起霧了眼鏡/什麼也沒有戴上/戴上了口罩。「這個小男孩性格內向,說戴上起霧了眼鏡或戴上口罩才能令自己更自在,寧可保持一定的距離才是自己最舒服的狀態,正好。」但大人只怪他性格孤僻。

「年輕人也要有獨處的時間,大人要做的是由他吧,不是在旁指手劃腳說三道四。」潛台詞是:處理情緒不一定是提供答案,而是給予空間。又例如另一作品《粘花》,小女孩在校園受到欺凌,滿身傷痕,但內心其實並不怨恨,更明白傷痛,於是藝術家想到為傷痕貼上膠布,膠布上長出花,小女孩盪著韆鞦,寓意帶傷去撫平別人的疤痕。

不過,最令人感動還是展覽其間的留言,識睇睇留言。曾有一個老師看得哭了,作為一個中學老師不單知道校園存在欺凌,原來自己也曾是被欺凌的對象,那時自己也是手足無措,現在看到作品學生能勇敢表達,只是大人們何曾用心聆聽?

撰文:郭昊軒
攝影:汐賢

Tags : 主題習慣
 
前往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