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好好好生活

你所不知的香港山野秘景

攝於羅漢塔 (相片由尚山提供)

攝於女婆山 (相片由尚山提供)

有時候,在城市住得太久,不僅使人覺得累,更使人遺忘了最單純的樂趣。

就如這一天來到攀石場,尚山的Zack和Sammy甫看見木牆上的石頭就想動起來。「我記得第一次上山,很有回家的感覺。原來山是這麼特別。」Zack 說。幾年前,他形容自己還是一個典型的香港人,「平時只會行街、唱K」,與「outdoorsy」這個字風馬牛不相及。但是因為一場大病,他每天在家中看著對面座山,心想康復之後一定要上去山頂,回望自己的窗,感動到哭了。

「大自然有山有水,天空也是。我們不能否定的是,我們是人猿科的動物,天生是會攀、在山裡生活。我們深信山才是人原本屬於的地方。」—— Sammy

曾經得一場大病的Zack形容上山就如回家:「當你從城市回到大自然,小時候走在草地上、看見草蜢的感覺回來了。」(攝於台中鳶嘴山,相片由尚山提供)

有一種都市病叫遺忘自然
「不知何時開始,人和自然好像分開了,我們要在城市裡要建牆,把自己和大自然隔絕,去大自然反而變成一個活動,好像忘記了石屎森林不是原本屬於我們的地方。」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Peter Kahn甚至認為城市人都患了「環境世代失憶症」(environmental generational amnesia)。我們生於怎樣的環境,就會把那個環境視為自然。隨著周遭的一切逐點逐點地發展,久而久之遺忘了大自然最根本的面貌。

Zack憶述起初不知道甚麼是山路,看到前面有徑就去,心裡還會躊躇自己有否走錯路呢。如今的他們已經從這些自我約束的念頭裡釋放出來,對於他們來說,在山上,就是自由。「我們每日在城市裡營營役役地生存,每一樣東西都抓得很緊,把自己規範於城市森林裡面。」Sammy 說:「但是在大自然,我們會完全自由的。」

香港人的山野秘境

攝於九徑山。(相片由尚山提供)

當然,初級行山者應該先從「現成」的行山徑著手,但是Zack和Sammy表示香港其實有很多鮮為人知的秘境,而需要遠離鋪滿石屎的山徑,嘗試在叢樹之間探索才會發現,例如他們每月舉行的secret hiking活動就是帶城市人沿著安全的路線探索石林、洞穴、密林後的隱蔽秘境。

提到這些鮮為人知的秘境,他們第一時間想起馬鞍山。「馬鞍山其實很多元化,又有瀑布、又有很大的平原,還有意想不到地誇張的石林——鹿巢石林。整個範圍都被石頭圍著,就像石河一樣,你需要穿過一些隱蔽小徑才會到達。」然後Sammy補充說,「還有礦洞,裡面的礦石有磁力,可以吸住銀器的。」他們更特地拿塊磁石去嘗試吸起石頭,然後開心不已。

攝於大帽山相思林徑。(相片由尚山提供)

回歸山上,感受當下的喜悅 

攝於曝罟灣。(相片由尚山提供)

尚山嚮往的生活方式就是一種心靈救藥。即使不在山外,他們都把那份安定感帶回城市生活裡。二人相信上山是一種回家的方式。要真正與家交流連繫,如果只是在石屎路上匆匆走一趟,拿著手機拍風景和selfie,未免浪費了山上作樂的機會。但是到底怎樣才可以盡情在山上作樂?Zack和Sammy認為可以嘗試自由地探索,因為山野本身就是自由的。「整個山都是自然,而我們是自然的一部分,任何一條路線也可以。就好像我們回到家中,做甚麼也是自己決定,無需跟循固定的路徑。」

攝於梧桐寨。(相片由尚山提供)

要投入大自然不難,嘗試減少談話,多聽一下雀鳥聲、大自然的聲音,和自己的呼吸聲。用手去摸石和樹的質感。不只是行那條路,或者只顧和朋友聊天和selfie。行山跟身處城市的不同之處是,行山是不急的,你不用趕去某些地方,行不完也沒問題的。只要打開自己的五官。

他們細味山樂的方式,時而是行澗,時而是攀石。Zack說:「行山是為了分享一起在山上的感覺。即使終點的風景未必是最美,但行澗的過程已經很好玩。有時候走比較高的地方,在山頂可以享受山頂的景色。如果這次是為了攀石,行山亦是一個過程。」有時候,喜悅的感覺是單純地來自一起野餐和分享熱朱古力。「我們會把各自準備的食物一起分享,然後在爐邊煮朱古力。」

Caption:他們根據自己的行山和攀石經驗和需要,親自設計和縫製產品,所以尚山的設計包含了他們的經歷,而他們亦透過自己的品牌,為別人創造同樣的經歷。

 

 

*場地由 Project Climb and Boulder 提供

 

作者簡介:Ren Wen

換物組織「執嘢 JupYeah」創辦人之一,曾任雜誌編輯多年,相信環保與正念有莫大的關係,積極宣傳換物減廢、簡約生活、正念環保生活,探討環保、綠色生活、慢時裝等議題。

 

攝影:芋頭

 
前往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