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幫襯小店

一步難一步佳 美孚50年補鞋小店

「根記補鞋」座落在美孚天橋底,位於兩條行人路中間,一個不留神,就容易與它擦身而過。早上九時許,已有客人站在門口等候。店主夫婦一回來,把鐵閘打開,接過客人的鞋,再徐徐取出鞋帶、鞋油等陳列品,就埋頭工作。五十四歲、人稱蘇師傅的老闆蘇永權架著眼鏡、穿上圍裙,徒手捧起一雙運動鞋認真研究,檢視鞋底情況。

「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正好用來形容根記。一踏進去,就能嗅到一股由鞋底味及鞋油味夾雜而成的氣味。約六十呎的檔口,除了兩張櫈和一張工作枱外,全都放滿補鞋的材料、用具、以及一堆堆待修的鞋,通道僅足以讓一個人走過。

補鞋父子檔

根記門外放了形形色色鞋類產品,但原來為了修補日新月異的鞋款,蘇師傅還要額外租借迷你倉擺放物料。

「根記補鞋」至今開業逾50年,取名「根記」,是指鞋就像人的根一樣,在腳下撐起一個人。雖然店子今天以補鞋為主,但原來第一代老闆、蘇師傅的父親蘇暖是造新鞋起家的,故事要由上世紀六十年代說起。

當時正值越戰時期,常有戰艦停泊於附近港口。水兵上岸時,都會順便造新皮鞋,造鞋業應運而生。那時十多歲的蘇暖剛由內地來港,就拜師學造鞋。後來香港經濟蕭條,造鞋生意變得艱難。蘇暖就轉行補鞋,成了流動鞋匠,在荔枝角灣沙灘一帶捧著補鞋箱工作。後來,地產商發展美孚新邨,他遂搬到葵涌道天橋底開檔。

在蘇太還是蘇師傅女朋友的時候,她已常到根記探班。後來蘇師傅全職當補鞋匠,就嫁雞隨雞,來到根記幫手。

蘇師傅自小就時常到店裡幫手。蘇父一直想把補鞋手藝傳給兒子,好讓他有一技傍身,可惜兒子決心闖一番事業,會考過後就轉行到廣告印刷廠工作。原以為從此告別補鞋,但後來蘇父不幸確診患上末期肺癌,見父親仍心繫根記,蘇師傅毅然辭職回來幫忙,直到父親病逝,他正式接手經營根記,夥拍太太全職當補鞋匠,「當時似騎牛搵馬,邊做邊學,見步行步咋!」沒想到,由1991年起就一直做到今天,自己也有兩名女兒了。

香港鞋業變遷
蘇師傅坦言,補鞋時總要對著鞋底,雙手更會直接觸碰鞋子,過程頗骯髒。

入行近三十年,蘇師傅見證著補鞋業的變遷。「有新鞋種出,就有唔同嘅修補方法。補鞋就係咁得意,唔係一本通書睇到老。要學識用唔同材料、唔同方法去修理。」他形容,補鞋像考古,要慢慢為鞋子恢復原狀;又像是醫生,要為鞋子尋找有適合的材料,才能進行「移植手術」,醫好爛鞋。

店裡不少工具也是蘇父留下來的。

根記平日收費由 $5(打一對鞋帶孔)到 $600-700(換一對新鞋底)不等,一般不超出原價一半的話,客人也會接受。習慣、絕版、紀念價值等,也叫人捨不得把破鞋丟棄。有些街坊會來補居家拖鞋;亦曾有人把去世父親的皮鞋拿來,希望補好後留來紀念。「不過我都唔係萬能架,如果真係太舊就唔整,有時鞋已經爛哂,咁不如換新鞋。」

舊時物資匱乏,人人知慳識儉。來到二十世紀,我們常言現代人不懂珍惜。但把破掉的東西丟掉,也許不是不珍惜,而是不認識。「年青人唔係好知補鞋舖存在,係近呢幾年多咗人知道原來爛咗可以補,唔一定要掉。」

未來只能見步行步

小時候,蘇師傅會幫手把舊鞋底剷起,交給父親打磨,再塗膠水黏上新鞋底。現在這些工序就由蘇太負責。

倆口子朝十晚七,一日約能完成廿對鞋。然而,慕名而來的客人多了,兩雙手實在應接不暇,現在補鞋一般也要等兩至四個禮拜。曾有人前來拜師學藝,但礙於空間不足以容納多一個人,最後也沒有辦法。「無人繼承的確好可惜,但隨緣吧。」

補鞋算是夕陽行業嗎?蘇師傅頓了頓,笑說:「接手時已經覺得係,以前啲同事知道我做補鞋都覺得難以置信。不過雖然補鞋係一個舊行業,但係修理鞋嘅種類越嚟越多,所以都唔一定係夕陽,都係見步行步啦!」

活在這個時代,下一步是難,還是佳,無人知道。但相信有一對好鞋,再崎嶇的路也總走得過。

根記補鞋
地址:美孚新邨吉利徑二期五座地下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六 10:00am-7:00pm;星期日休息

撰文:蒲
相片:紅桃

Tags : 好地方
 
前往下一篇文章  三合一文青小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