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好習慣

沒有人對話?就自言自語吧!

疫情下,雖然我們多了獨處的時間,但一整日下來,也許沒有張開口說過甚麼。少見了朋友、沒有人一起聊天,感覺與世隔絕嗎?別怕,我們仍然可以跟與自己最親密的人對話—— 我們自己。

聽起來有點神經質,但其實我們都試過自言自語:思考時將想法一步步組織出來、緊張時握住拳頭說聲「加油」、打機激動時有意無意的粗口……

美國心理學家Dr. Jessica Nicolosi指,人與自己對話是很普遍的事,就像我們平日有事也會想找個信得過的樹窿傾訴一樣。所以,當人經歷深刻情緒時,如憤怒、緊張、興奮,或日常生活中出現突如其來的情況,例如在臨出門前找不到鎖匙、忽然要作一些的決定前,就會與自己對話。(當然這裡指的自言自語是可以主動控制開始和停止,不包括由精神疾病導致的自言自語。)

為什麼人會下意識與自己對話呢?其實與自己對話有幾個好處:

一:思考更仔細
當我們自言自語,把想法說出來時,就會用到大腦中負責語言的區別,逼使我們減慢思考速度,可由不同的角度再次分析事件,幫助腦袋組織思緒。例如在會議前,心裡忐忑,與自己聊天就可讓我們處理當下的感受,然後對接下來的事件做好準備。

二:幫助記憶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曾進行一項研究,邀請參加者以四種方式記憶文字:安靜地閱讀、聆聽別人讀出內容、聆聽自己閱讀的錄音、即時朗讀出文字內容。結果發現,使用最後一種方法的人,對記憶文字內容的程度最好。負責研究的心理學教授Colin M. MacLeod解釋:「當我們主動參與內容的生產,這些文字就會在長期記憶中被分別出來,令人更容易記得。」當人同步說話及聆聽時,對記憶最為有利。這個情況,相信大家在溫書時也有試過吧!

三:穩定情緒
把心底話都說出來固然能發洩內心情感,但原來也能令人平復情緒。美國密西根大學亦曾有項研究,發現當人不用第一人稱(我),改以第二或第三人稱(你、他、或自己的名字)去描述自己的情緒體驗時,可令人抽離自身角度,改用看待別人的看法去看自己,從而改善情緒管理及自我控制的能力。而在自我鼓勵時,跟自己說句「你一定得」功效也會比「我一定得」更佳。

那麼,如果沒有突然的情感要抒發,我們對自己說甚麼好呢?

我們可由讚賞自己開始,因為我們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付出了甚麼啊。一句句「我為你而驕傲」、「你做得很好」、「你已經盡力了」,將成為最貼心的鼓勵。

如果有目標的話,也可以鼓勵自己去行動,大聲把心中想做的計劃說出來,細緻如怎樣實行、要注意的地方等。計劃得愈具體,就能讓自己愈有動力去踏出第一步。

如果你是選擇困難症患者,以後遇到選擇困難時,也不妨把考慮的東西跟自己說,為自己疏理一下不同選擇要取捨的地方,再作決定,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見解呢!

撰文:口子
圖片來源:Unsplash

Tags : 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