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好習慣

在小巷尋找「渠王」

繁華鬧巿,人來人往,若不是站在小食店門外吃著一串魚蛋,也沒有發現路邊的後巷,牆身原來變成了一幅大畫布——充滿本土味的「渠王通渠免棚」廣告塗鴉,早成為這個城巿的一部分,與街道上的人一同生活。

我們在大街小巷看見的渠王塗鴉,原來來自同一人的手筆 —— 「棠哥」。找來本人說法,卻說這些塗鴉純粹無心插柳之作。那年頭,要推銷服務或產品,有人會在街上叫賣、派傳單,大品牌如藥油廠,會在牆上畫廣告、寫大字。

這些塗鴉,除了成了一道道城市的風景外,還紀錄了一個時代的故事。

渠王的塗鴉,早已成為城巿風景一部分。

如果牆會說話 為了讓更多人看見自己的塗鴉廣告,渠王的字講求工整、清晰,顏色對比強烈。

我們在大街小巷看見的渠王塗鴉,都是來自同一人的手筆 ——「棠哥」。嚴照棠在 1960 年代因為大饑荒,十多歲從深圳的家鄉偷渡來港。為討生活,他試過做麵包學徒、賣點心、石油氣師傅,最後開始做渠務,成了「渠王」。「『渠王』這綽號,都是為了有個名稱讓人更容易記得」。但渠王之名並非浪得虛名,「客人找我通渠,我百分之九十九都成功」,如今棠哥接的生意,有不少是因為其他通渠工「搞唔掂」的奇難雜症,才專程來找渠王出馬。

一個髹、一瓶油漆,就可以開工﹗

剛自立門戶,為了接更多生意,棠哥想辦法自我宣傳,試過派傳單等方法,後來發現在街道上畫廣告最有效。那年頭,要推銷服務或產品,有人會在街上叫賣、派傳單,大品牌如藥油廠,會在牆上畫廣告、寫大字。棠哥於是買來油漆,駕電單車開工時,就順道四處物色可畫的牆。第一幅渠王廣告,是在哪兒畫的?「唔記得喇,畫咗咁多幅!但我記得應該是在九龍的。」

紀錄一個時代的故事渠王的電單車,除了載著通渠工具,還有一袋畫畫工具。

30年來,渠王畫遍港九新界,「墨寶」估計達 8000 至 1 萬個,他的電單車,總載著畫具,去到邊畫到邊。最滿意的作品?「已記不起哪一幅最好。」但若牆身夠大夠「企理」、畫的字又夠工整,對棠哥來說那作品就夠靚。他沒有學過設計或藝術,塗鴉但求字體清晰多人留意,多用白色或黑色油漆寫字,有時牆壁太花,才用上更搶眼的顏色,久而久之,成就了「渠王」的獨有風格。

替客人通完渠,棠哥駕著電單車,看見有人流多、面積大的牆,就會趁機畫。

那個年代,沒有網絡的便利,沒有公式法的宣傳伎倆,一切回顧基本,自編自導自演,只要敢想,整個城市就是個人的最大舞台。即使未必再有人認真留意,但渠王還是繼續物色下一塊他心儀的牆壁,認真一筆一筆劃上他的電話,然後靜待他電話手機響起。

撰文:Clara Chan
攝影:(基斯FB)、zoom.in.hongkong(www.facebook.com/zoom.in.hong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