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好習慣

【集誌架Vol. 02】台灣電影雜誌:《釀電影》、《生活的發現》

看外地雜誌,感受外地文化,其實是開拓眼界之餘,再學習各地人的特色和長處。

訪問《釀電影》團隊,跟我所想像的感覺不一樣。我想像那也許是對電影或雜誌熱情主導的激動分享;而實情是,擁有多年網絡寫作和媒體行銷的主編兼大腦張硯拓以一種成熟穩重得令人有點意外的姿態,去點滴分享電影雜誌一步步走來的實際經驗,少談浪漫(笑)。

翻閱《釀電影》,有點百感交集的感覺。這十年八年,我好像沒有重新接觸新印刊的(具熱情的)電影雜誌了。台灣上一本的是《cue》,以及一時佳話的《影響》,俱已停刊;大陸的《看電影》在2010s高峰走過的十年後,也忽然停刊了。香港的話,對上一本是停刊十多年、以電影資訊為主的《電影双周刊》。

對我來說,為什麼紙本重要?就是它翻起來的質感、用紙的搭配、專案題材的好看等,讓你在午後咖啡廳或晚上睡前桌,異於手機屏幕的冰冷。這種紙本的特質和設計至關重要,而不獨獨是將網絡資訊平板地刊登出來。

 

▲編者話也有創作者可愛的自畫像和心底話喔。

 

▲第一期的Nolan主題。

這方面,《釀電影》做到了。翻閱創刊號(Vol. 0)的「Christopher Nolan」專題,設計、插畫、文字的編排很富美感;第一期「燃燒不盡的偏執」更是進階版,以6位以熱情作為燃料的中外導演如《無形水》(The Shape of Water)導演Del Toro、關錦鵬等為引子述及創作人的事,也是意料之外的好看;這是身為影迷一份子的筆者感覺得到的。

旗手張硯拓說:我們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創作雜誌的出發點是以網絡為原點,再散播給更多觀眾;除了浪漫的原因,也有實際的原因,就是可以讓投資企業更容易申請補助。因此第零期是眾籌出版,1500本的印量,30%是來自網購——熟知觀眾所在,發行銷售壓力也會少一點。

▲第二期的「燃燒不盡的偏執」主題。

 

問到困難所在?「譬如說,在網絡文章長度可以無限,但紙本只能維持在幾千字之內,有時不好意思要作者坎字(他們的文章字數由3000到12000都有),也是開首時的疏忽。」另外,編輯團隊只有2個人,但有約50個寫手要管理,所以壓力可想而知。而設計團隊也是2個人,是前誠品DM設計師,給予了水準以上的版面設計。

 

 

除了《釀》,我也找來上年2018年台北藝術書節「草率季」認識的含瑜,談談她那本《生活的發現》。

 

《生活的發現 Trouvaille》才剛在4月創刊,創刊號以泰國著名的藝術導演Apichatpong阿比查邦為專題,全書都以文章賞析阿氏那充滿藝術與留白又和時間有關的作品為主軸。

創刊號的編者說:「這份刊物的初衷:想要一個比較短小、簡單、讓大家讀起來會很暢快、不說假話的一個平台。」;而「生活的發現」這名字就是挪自2002韓國導演洪尚秀執導的一部同名電影:角色總喝了些酒,酒後討論了一些話題,吐露了一些真話,然而最後又不知有沒有解決縈繞心頭的一些問題,然後沒再討論回到生活這樣(笑)。

 

 

發起人笠聲:「我們的團隊成員來自影像和人文社會和藝術創作的研究生 。我們的刊物收錄電影或藝術的有趣的評論或研究,找有趣的寫手,我們希望讀者可以在每期的主題裡,和不同作者一起探索不同的看法。三千到五千字一篇的篇幅,不會太大負擔,但已經足夠說好一件事。電影真的太有趣了,就算看了十幾年,也很少有人會說看膩了,大家還是會期待在下一部要看的影片裡找到什麼新的發現 ,或著是在某個意想不到的片段裡突然懂哪個巧思,其實是自己一直期待要在電影裡看到的。如果大家能抓住這些驅動自己繼續看片的瞬間,把它好好寫下來,我想在幾年之後我們就更能領會屬於電影的美學是什麼。」

「我覺得中文世界已經有很多評論告訴你新片值不值得看,或是某部片怎麼厲害,如果我們雜誌書寫這樣的東西勢必無法競爭,尤其在網路上,我們也不可能資訊快得和深焦一樣,所以我比較希望是慢熱一點的內容,而且不同作者對相近主題聚合在一起看能有些有趣的對比。」

大家會想讀關於電影的文章,我自己也是,我喜歡作者不單珍視電影,也謹慎地發展自己的概念那樣的東西。會一直看電影的人一定不是出於習慣,也不只是無聊而已,一定有某些原因會喜歡,讓他特地去尋找一些東西,我想這種共感可以聚集起人。

結語:

在台灣,也有不少文化人創作人為了自己信奉的價值觀去奮鬥,無懼整體偏差的氣候。也許他們最後未必拼出血路,但箇中價值就是以夢為引,沿路風光和人的賞識,才是最珍貴的。

插圖/攝影:4res @4resblog

 

Tags : 習慣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