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好地方

清山塾:社區裏的實驗小社區

在屯門兆康站眺望,可以看到不遠處的清涼法苑旁有一道矚目的拱門。「清山塾」三個字在群樹當中顯得如此格格不入,像是暗喻它有別於一般的佛門清淨地。拱門背後,沒有誦經,反而有人前來散步,有人拿著瑜伽墊出現,有街坊跑來飲茶聊天。這裡時而有展覽,時而修補衣物,時而做瑜伽靜觀,是屯元天社區裡的小社區。

新界西後花園

2016年開業的時候,屯門清涼法苑內的清山塾確實為香港帶來很多驚喜:藝文工作者在佛堂開café(主理人胡敏儀Wendy從事藝術行政,她當時的拍檔洪永起是資深文化工作者)、提供當年少有的新派素食,四周擺放著本地藝術家的作品。

熾熱了一陣子,清山塾慢慢回復佛門的平靜。到今年初,悄悄地轉型,舊時佔盡主場的餐廳縮小了,騰出更大的展覽空間。「起初我們想以餐飲收入支持推動藝術,但結果不如我們的理想。」Wendy說經營餐廳有一定的固定成本,所以過去兩年因為生意收入的考慮,難以靈活地運用空間。現在把餐飲部分減至最小,反而更能做到當初的理念,就是讓更多想法可以放進這片香港地難得的空間裡。

在屯門搞藝術,有何不可?
Wendy從事藝術行政,這裡當然以藝術為主打。但是新界與藝術,難免令人有格格不入的感覺,不是嗎?「大家以為展覽應該在中環發生,但其實坪輋也有藝術活動,外國很多藝術活動也是在僻靜的地方舉行。老土一點來說,生活就是藝術。」

拜訪當日,題為「屯門公路的咒」的展覽正在進行,藝術家Dino Rib在屯門長大,「家在屯門的我們,對於屯門公路實在有很多痛苦的經驗」,他在artist statement上這樣寫。如是者,他在展覽空間播放屯門公路的閉路電視片段,展示公路上拾到的東西,甚至主持了一場屯門公路苦主申訴大會。Wendy說:「這些心路歷程是很多人的共鳴。這個關於屯門公路的展覽就是這麼日常,原來坐車也會得到靈感和思考。」

「屯門公路的咒」展品之一

Wendy躋身藝術界只是四、五年的事,她憶述以往從事市場推廣,平日忙於「很沉悶和無意義的工作」,到了週末就不斷看展覽和參與藝術活動,轉投藝術界就是為了讓藝術在生活當中佔更多的空間。「文青也想在工餘獲取靈感和得著,就是我當時想得到的東西。」所以,她希望這個新界西藝術空間,能夠把藝術帶進區內居民的生活。「藝術不一定要城市中心才會有,我希望他們在這裡可以feel free接觸藝術。」

打造共享空間

除了讓藝術進入平凡的社區,Wendy和一群合作夥伴也把這裡當作社區實驗場,為社區帶來更多以往沒有的元素,讓人尋找工作以外的更多生活可能性。藉著頭兩年建立的合作網絡,如今的清山塾有不同藝文和社區活動共冶一爐。這裡有一個駐場手作人計劃,由不同手作人輪流「看店」和舉辦不同活動。

拜訪當天是星期六,門牌寫上主題是「今天不能習慣」,有絲印、有機護膚品及調香、盛食顏料和社區鉤織等不同活動。在比較寧靜的平日,時而有一起靜的靜觀、正念共修,亦曾經有「重修舊好」工作坊和街坊補衣活動。Wendy認為現在的清山塾真的成為一個共享空間。

這些活動不僅給予手作人空間,更為附近一帶的居民帶來前所未有的體驗。畢竟作為一個新市鎮,屯門人口稠密,生活急促,這裡讓人難得清靜,思考生活。

「香港的生活環境和政治氣氛令人很累,清山塾想讓人在衝與忙之間停下來、靜下來,見朋友、自己看書、參加活動也好,也是靜下來的時間。靜完之後,你應該有一些觀察和思考:我是否只忙於上班下班,除了工作之餘,我的生活還有甚麼呢?」

攝影:楊志豪

Tags : 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