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圖.城.記

不懼海上暗湧,敵不過時代巨浪

— 西環金鐘泳棚 —

清晨六時,天還未亮,我沿域多利道走到摩星嶺山腳的一段路,山旁有一條連接著海邊的石級樓梯,不太顯眼,路過的人不會察覺到它的存在。而樓梯的末端,就是被一層厚厚的叢林屏蔽多年的西環金鐘泳棚。我拿起電話照明,沿著那條石級往海邊行,雖然有零散的照明系統,但陡峭的山坡加上旁邊的叢林還是讓我感到不太安心,習慣了城市生活的我,總是對活在黑暗中的小生物有著無窮的想像。幸好樓梯不太長,數百米後就見到亮著微光的泳棚小屋,應該還未有人,我是那天泳棚的第一位訪客。

不久後,第一位泳客終於現身,然後不到十分鐘便有第二位、第三位泳客來到泳棚。「大師兄早晨」,一位泳客說。他們見到我時都帶著好奇的目光,其中一位對我說:「後生仔好嘢,咁早起身來影相」,大概是好奇為何會有人那麼早來拍攝吧。雖然來這裏的「後生仔」都應該不少,但都不會是來游泳,更不會在這個時候出現,來的無非都是為了拍下泳棚對出海峽那個迷人景色,還有那道標誌性的木橋,放在社交媒體,應該都能有上百個like吧?但蜂湧來拍照打卡的人當中,又有多少了解過這道木橋背後,一段見證著香港發展的泳棚文化歷史呢?

一位伯伯在下水前做熱身運動。

這條橋的橋躉,是當年摩星嶺海傍村的小石灘的一部分,小孩會從大石跳進水裏。

剛剛天亮已經有泳客跳進水裏。

上水後,泳客會在泳棚小屋內聊天聯誼,今天他們玩紙牌。

早在1933年,西環金鐘泳棚的前身已經存在,原址距離現在的泳棚約500米,分別由「金銀貿易場泳會」和「鐘聲慈善社泳會」營運。直到60年代初,正值香港經濟起飛,大量工業發展令香港水質污染日趨嚴重,政府開始收回全港多個泳棚用地作發展之用,包括「金銀」和「鐘聲」兩個泳棚。同時,香港首個公共泳池——維多利亞公園泳池在1957年建成,潔淨的池水和更安全的環境令公共泳池逐漸取替了泳棚的地位。

直到1988年,西環街坊福利會與幾個鐘聲泳會會員向地政處申請復辦泳棚,並選址於前摩星嶺海傍村,以短期租約形式向政府租用地段,自資興建和管理。泳棚新泳棚取名自「金銀」和「鐘聲」兩個泳會的名字,建成後成為現今全港唯一一個位處市區的泳棚。當問及泳棚小屋裏的設施如何保養時,泳客表示泳棚是靠著會員每月120元會費來營運,並驕傲地提起自己當年也有份鋪設更衣室裏浴室的水喉水管。

他們都是冬泳愛好者,都有清晨游泳的習慣,大部分是西環街坊,亦有泳客說有住在九龍的泳友會專程搭車過來游泳。「這裡有20多個會員吧」,一位泳客告訴我,「越來越少了,有些上了天國,有些因為太老走路不方便來不了。」沒有新會員加入,泳棚的未來成為疑問。

泳棚小屋旁有個小花園。

泳棚小屋的更衣室。伯伯說這裏的會員都有份搭建這個泳棚。

泳棚的石牆是當年摩星嶺海傍村遺留下來的痕跡。

泳棚對出是硫磺海峽,對面是青洲。海峽不時會有大大小小的船隻駛過,翻起大浪,有泳客說上水時都要多加留意,以免發生意外。

泳棚會員攝於20多年前的合照。

攝影/文字:凝若冬

Tags : 好地方
 
前往下一篇文章  他在港深邊境放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