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週末外出

香港製的鹽

「寧靜」二字,跟你的印象或許是兩碼子的事。每逢週末,碼頭附近盡是遊人。唯一連接城市的道路難免車水馬龍。但是熱鬧的西貢,卻連接至最靜謐的淨土,就在西貢碼頭對外。

那裡平日很寧靜,每逢週末,海浪推送來遊人的雀躍笑聲,穿過樹影和鳥鳴。因為藝術,因為手工啤酒,因為一塊鹽田,把我們帶來這個小島。有人為了遊山玩水,有人為了尋求半天寧靜,有人為了回顧零碎的舊香港村落歷史遺蹟,而來到這個叫鹽田梓的地方。

在熱鬧的西貢碼頭對外,有一個格外寧靜的小島叫做鹽田梓。
(相片來源:鹽光保育中心網站)

聞說一對深圳鹽田村的夫婦在18世紀搬進小島,「梓」有故鄉之意思,故名「鹽田梓」。從荒廢了兩層客家村屋上殘餘的粉色油漆,可以想像這裡曾經是美麗的村落。有人務農,有人出海捕魚,有人曬田。後來,有些人遷進市區或移民,人去島空。

後來,一名村民從英國回流當上村長,一對夫婦簽了十年的舊士多租約,還有簡樸生活大師區紀復把花蓮「鹽田寮土」搬到這裡成為「簡樸居」修行淨地。2006年,島上唯一的聖約瑟小堂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加冕,小島又成為地質公園的一部分,人流多了。

區紀復先生「簡樸居」的入口(相片來源:自然教育Facebook專頁

村公所與老樟樹

在西貢碼頭踏上每小時一班的街渡,看著瞳孔中的鹽田梓小島漸大,率先要打卡的是村公所改建成的「鄉誼茶座」。跟其他鄉郊士多一樣,這裡少不得客家茶粿和涼茶,但旁邊的百年老樟樹有一段故事。村民說當年侵華日軍要求斬樹,村長為此力爭,最終老樟樹捱過日本侵華歲月。

書塾文物館

(相片來源:鹽田梓藝術節網頁

沿著不足兩公里的石屎大道深入鹽田梓,你會發現荒廢客家村屋和翻新過的古蹟。離村公所不遠的鹽田梓文物陳列室,還留著前身「澄波學校」的牌匾,單看名字就可想像村童上學的氣氛。陳列室內的文物看似不多,但記載了昔日村民漁農牧禽的器具和生活工具,手抄歌曲集和宴會餐具都充滿歷史的溫度。

天主教堂與舊村屋

在文物陳列室旁的聖約瑟小堂,其實記載了香港天主教的發源歷史。除了可以參觀教堂之外,由村民和保育人士成立的鹽光保育亦會與教堂舉行大自然修和之路的團體活動,「反思自身境況和信仰,與人、與大自然、與天主修和,促使更新,建立和諧共融的深層關係。」

天主教的色彩,並不只限於這間小教堂內。事實上,這裡很多村屋曾經是修士居住的地方。難怪在一有些殘缺的玻璃窗上會有饒富宗教風格的彩繪圖案。在今年12月舉行的鹽田梓藝術節,香港藝術家姜立如延續了這種特色,在島上不同位置展出了總共七件玻璃彩繪,題為《鹽田梓·鄉情》,刻劃了她從村民口中得知的昔日難忘生活事件:嫁娶習俗、新生兒洗廬、客家婦女日出而作的情景。

玉帶橋與紅樹木

(相片來源:鹽田梓藝術節網頁

沿著石屎路繞一圈,來到小島的另一邊,眼前出現一片紅樹林和玉帶橋。石橋看似只是通往滘西洲的私人高球場的通道。但它其實建於1950年代,經歷三代的修葺,方便島民前往滘西洲開拓資源和婦女耕作。在村民心目中,它不僅是便利生活的通道,也是客家婦女刻苦耐勞的象徵。玉帶橋上,再也看不見辛勞的回憶,但看見一片被紅樹林覆蓋的淺灘。幸運的話,你或許會看到六個香港獨有的品種生物。

鹽田

來到鹽田梓,壓軸和最重要的景點當然是鹽田。鹽田梓在全盛時期,鹽田廣達六畝,鹽產量足以供全西貢之用。後來村民放棄了曬鹽,鹽田變魚塘。但鹽光保育中心在2010年開始復修部分鹽田,並憑鹽田活化項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獎。

Kay Chan與PMQ味道圖書館的「設計再生:鹹魚」所用的鹽也是出於這裡(相片來源:deTour Facebook專頁)

現在眼前鹽田的鹽田,衝出了西貢。香港手土啤酒麥子的「鹽田啤」就是用這裡的鹽。去年本地設計師Kay Chan與PMQ味道圖書館的「設計再生:鹹魚」所用的鹽也是出於這裡。如果單是觀賞鹽田不足於滿足你,不妨參加鹽光保育中心的海鹽製作工作坊,體驗做一日曬鹽工人的滋味。

很想去吧?最後提提各位,要前往鹽田梓需要在西貢碼頭購買來回船票($45),費用已包括參觀鹽田、文物室及其他景點。街渡只限週末提供,最早出發船期是早上10時,最後一班回程船是下午5時從鹽田梓開出。

撰文:唐心
圖片:相關網頁

Tags : 習慣出走
 
前往下一篇文章  錦田有個老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