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習慣關係

我們想幫忙,是否真的想幫忙呢?

幫忙需要發自內心

還記得小時候,學校有個叫「愛心大使」的活動,每當自己做了一件善事,就記下來,儲得最多又最有「意義」的,就能成為愛心大使。同學們都很乖,每天跑來跑去四處問「你有東西要幫忙嗎?」、「讓我幫你做點事」,然後快手幫忙。互相幫助當然能使社會更和睦溫暖,然而「幫忙」最美的,是那顆初心,是當你意識到有人有困難、煩惱、傷心,無論對方有沒有開口說要幫忙,你的心都彷彿戚了一下,有個「如果我能給她舒困也不錯」的念頭,你才靠近幫忙。事後你倆的心頭都會暖了一下,你們當下的能量頻率都因此而提升。如果我們都只是習慣了要幫、責任上要幫、甚至是恐懼他人目光而幫忙,事後我們都只會有鬆一口氣,有任務完成的感覺而已。

幫忙不帶負面情緒

我們幫忙他人時,最好是事前事後沒有任何負面情緒伴隨,心中「有餘」是一種很合適的狀態。意思就是,你自己都覺得這刻過得不錯,你就會很樂意給予,而當我給予了,我心中仍然富足快樂。舉個例,家人需要錢周轉,你會把自己儲來進修的錢借/給他嗎?如果你認為幫忙是責任,也許你還是會幫,但心中難免會有委屈,長遠更可能會有怨嘆:「為什麼每次也要我幫他呢?我明明在努力活好自己……」

請不要批判自己是不是自私無情,情緒是很誠實的。這不是一個好的狀態,因為負面情緒的種子不自覺地種了在你心內。又如果一直也習慣了幫忙,問也不問一下自己的內心其實是想借還是不想,你就會覺得對生命沒有選擇和自主,只會令你心中的不安感大大提升,繼而影響你生活的各方面,如不得已地斤斤計較(你也不想的,只是心中有缺乏的感覺),希望選個有經濟能力的伴侶等等。這些都是令心靈不自由的做法。

而「有餘」的想法是,如果你的nothing對他人而言是something ,就可以做。別誤會,不是說錢不重要、儲錢不辛苦,而是nothing可以是你有信心會再得到、不急用,而且非太太太著重的東西。即是你由衷地覺得不急用,而且可把錢再儲回來,但對家人來說,這筆錢如能應急是很美好的事,又或者你覺得只借出一半的錢才能令你安心,我會建議你隨心而行吧。

幫忙不是回應期望要求

親愛的,我知道有時候不給予幫忙會有壓力,別怕他人的目光,你需要為自己內在的安好負責,這才是你的課題。勉強自己把所有都「交」出去,只會使你活於不安之中。請確定,每一次的幫忙都是你真心想幫忙。

有些人或會說著帶批判性的話,是因為他們仍在自己的課題中學習,請你見諒。不多不少,人總會對身處的環境、身邊的人帶有期望, 父母期望兄長幫助弟妹,讀書較好的同學需要幫忙跟不上的。然而,如果未能明白幫忙是必須從心而發才美好的,人只是活於幻想的世界裡,我們絲毫沒有連繫上。

圖片來源:unsplash

Tags : 習慣關係
 
前往下一篇文章  不認真就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