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習慣發現

不用你同情,只要你同理

同理心是一個很奇妙的東西(很像「愛」一樣),愛自己才懂得愛人,還是愛人才會愛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說法。當我們說要有同理心,很多人以為是要有惻隱之心,總有一點覺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一方。其實,同理是嘗試真正理解一個人的想法和感受,它不需要憐憫,不需要判斷,要的只是潛進他的身體裡,用他的身體和角度去感受。這一點,要好好學習的。至於,如何學習?

沒有同理心很難相處

是一個壞消息和一個好消息

壞消息是同理心跟童年成長有關。研究發現,八到十個月大的嬰兒已經有同理心,在媽媽和爸爸不開心時,已經懂表現出關心。有同理心的孩子長大後更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更有同理心。但一旦長大成人,想再提高我們對他人的同理能力,就會變得困難許多。

好消息是難學,卻不代表無得學,只是若你不願意去付出,沒有同理心,你永遠不是一個容易相處的人。專家建議,可從兩個階段入手:

第一階段: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是天下最難的事之一。
若這樣問:當你遇到某一件事,你能夠準確描述出當時的想法或感受嗎?很多人會說:我不知道,或是,「雖然⋯⋯但是⋯⋯」答案總是無棱兩可,其實可能是你根本沒有深思熟慮,真正的了解自己的想法,得過且過。要了解?是直至你確實願意說出當時的感受,才是達到第一階段了解自己的關鍵。感受,不是理性分析,先不用理智,而先真正感受自己有什麼感覺。

第二階段:換位思考

同一問題:當你遇到某一件事,你能夠準確描述出當時的想法或感受嗎?將「你 」換成「別人」,想像如果別人的那件事發生在你身上,自己會有什麼感覺。這是一種換位思考,把自己放在他人的立場,如果是你經歷了別人的經歷,會覺得如何?然後又準確描述出自己的感受;就像爬進他的身體裡。直接地說,當我們想從別人那裡得到同理心時,你要先知道自己的感受;這時才跳進別人的位置,你會看到不一樣的答案。

再舉例說,若身旁那人跟你說:今天工作很累,你的答案竟是:得你累,我都要做嘢!這樣,其實你沒有試著理解對方的感受,沒有對他的感受表示尊重;因此,最重要的是要記得:同理心不是競爭,而是關於理解。

撰文:Coco
圖片:Unsplash

Tags : 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