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習慣文青

從一枚郵票說起 屬於香港的故事

唔准諗,即刻答:現時香港一蚊郵票上的圖案是甚麼呢?
……開估之前,先說段故。

記得去年打算寄信給一位台灣朋友,買郵票之際,才發現郵局外那軍綠色的郵票機已經換成一部 touchscreen 電腦——輕觸螢幕、揀選郵件重量和種類、再拍八達通;裏頭吐出來的竟不是郵票,而是張黑白色、附有 QR Code 和相應郵費的郵資標籤。上網翻查資料,才驚覺於 90 年代出產的舊式郵票機原來已經全面退役!雖然現在想買郵票,也能在郵局或網上購買,但郵資標籤的出現,意味著今時今日寄信,郵票已不再是一個 must!

你可能會問,比起黑白標籤,郵票頂多是比較好看罷了,有沒有郵票又有何重要?
咳咳,《圖片香港郵票》就這樣看郵票—「它可以引證歷史,反映時代興衰及表現經濟強弱;也可以陶情養性,增資保值。」


那麼誇張?沒錯!
正正因為郵票早在網絡出現之前便有機會踏足世界各地,其設計元素往往都是經過千挑萬選。每一套郵票都有如縮影般,代表著一個地方、一個時代的風土人情。它們是外交大使,亦是濃縮當代生活精華的印刷品。

據《圖片香港郵票》所說,香港在 1862 年發行了第一套通用郵票。這批郵票共有 7 種面額;以維多利亞女皇頭像為圖案、附有無水印及 14 度齒孔,設計與規格和英國郵票相像,唯一不同的是,上頭寫有「香港」及中文金額的字樣。而之後的四個英國皇朝時期,本港的通用郵票圖案多是英國君主的頭像。


值得一提的是,日佔時期,市面只能採用日本郵票。然而,當時有位設計師卻冒著生命危險,在赤柱集中營內秘密草擬英國皇室君主頭像的郵票,設計兩側更寫有「鳳凰再生、漢英大和」八字(後句後被改成「漢英昇平」)。淪陷結束後,這些草圖真被發行成紀念郵票。一套兩枚的郵品背後,可謂有血有淚。

後來的發展大家都知道了。郵票取材更多元化,以英國為本的設計也隨時代淡出本地。鏡頭一轉,回到今天;究竟今天的一蚊郵票是長怎樣的呢?

答案是:印有破邊洲最聞名的六角石柱奇觀。除了破邊洲,這套於 2014 年發行的通用郵票還參考了其他香港獨特地貌。 加上幾年前的三款新面額郵票,這一系列現時共有 19 種面額之多。(題外話:2006 年發行、以雀鳥為題的郵票仍能使用。)

分享了那麼多郵票信息,重點只想說:郵票雖輕,卻匯集了山水、蘊藏了文化、背負著歷史。有種價值,並非一張黑白貼紙可以取代。縱然「集郵」可能已經不再流行,但如果你和筆者一樣,也嫌歷史書太厚,那也不妨從這些小紙片開始,重新細看香港故事。

撰文:Janet Wu
圖片及資料來源:《圖片香港郵票》、香港郵政網站、hkmemory

Tags : 習慣文青
 
前往下一篇文章  吳林峰 當下寫當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