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習慣文青

以小見大 麵包袋夾分類學

麵包袋夾,學名:Occlupanid。由於 Occlupanid 大多具有混雜的同源結構,故一般會根據其凹槽中的齒列(或缺少的齒列)來建立分類群,這通常亦能反映它們的生態位和其所在之地理位置……

讀到這裏,大家大概已經搲晒頭,完全不知道我在說什麼,但,係呀,上面那一大段講的並非甚麼稀有動物物種,而是平時超市買麵包,束緊包裝袋口的那塊小小的、標有「此日期或之前食用」的那塊膠!呀,對了,尊重一點,人家的學名是「Occlupanid 」。

這種不起眼卻無處不在的小物,忙碌的你可能根本不屑一顧,但在某些人眼中,它們卻是擁有驚人多樣性和神秘習性的「物種」,世界上甚至有一門專門研究麵包袋夾的科學!據記載,「麵包袋夾分類學」最早能追溯至 17 世紀,當時塑膠仍未面世,包裝夾子主要以龜殼和動物角製造;意大利人 Altimus Horg 當時便在路邊收集這些被丟棄的小物、把它們分門別類,成為了這門冷門分類學的始祖。

科學家透過電腦技術重現16世紀的Occlupanids。

然而,真正把麵包袋夾發揚光大的卻是組織「Holotypic Occlupanid Research Group(HORG)」,除了蒐集及將之作學術分類,成員更會分析不同品種的特性。讀過 Biology 的朋友都知道,生物之間的關係能分為「寄生」、「獵食」、「共生」及「競爭」等。HORG 發現,有些袋夾使用起來會傷害膠袋物料,可謂是以塑料「維生」的「寄生物」;有些品種則對膠袋無害,能與之互利共生。不是講玩,只要細看其網站,就會發現研究做得非常認真。在收藏家及分類學家的共同努力下,「新變種」更不斷被發掘,直至現時為止,Occlupanid 已可被分為 16 科(Family),而這 16 科底下甚至能再被劃分為更多子分類。

那麼香港最常見的品種是甚麼呢?
Well,最常出沒在市面的袋夾種類屬「Toxodentidae」科,其四方狀的外側大多數都有角狀;凹槽兩側有突起物,中心圓滑,讓凹槽看來像一隻沒有牙根的牙齒,故它亦被稱為「Curved Tooth」。(Fun fact:身在加拿大的筆者發現多倫多的麵包袋夾普遍為凹槽有 3 顆突起物的 Tridentidae!)

香港常見的麵包袋夾「Toxodentidae」

多倫多超市能找到的「Tridentidae」

不說不知,香港對於這門科學亦有重大貢獻,因為新物種「Infirmimaxilla Kurisu」便是在香港被發現的。這個擁有光滑內腔的樣本在一袋日本進口的香印提子上被採集,原本上面更附有一枚印有水果商 Logo 的彩色標籤。更瘋狂的是,這個麵包袋夾品種最後以其發現者 Kurisu 命名,非常威水!

香港新物種「Infirmimaxilla Kurisu」的樣子。

你可能會問,知道這些對人生有甚麼幫助呢?答案是,我也不知道呀!但既然我們看不盡整個世界,那倒不如從最微小的東西開始,發掘出個不一樣來。我想,能從平凡的日常中開拓小小宇宙,大概也是件非常不錯的事情。說不定呀,有天真的會有一隻麵包袋夾以你為名呢!

撰文:Janet Wu
資料及圖片來源: HORG 網站、HORG Facebook

Tags : 習慣文青
 
前往下一篇文章  把家換成這種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