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走進香港的平行時空

穿梭百年中環 寫下一個時代的故事

如果所有故事都得從一個地方開始,那麼香港的故事,要從中環說起 —— 這裡是香港殖民地時代的開端,見證著香港平行時空下的歷史。

或許我們都曾走在中環那些香港最早建成的街道、廣場上,遙看過那些至今看來仍富麗堂皇、饒有氣勢、可望而不可即的百年建築,但我們卻未必知道走過的路,經過的建築背後所藏著的故事,那些屬於我們上一代的故事。

找個下午,花時間慢慢在城市中漫步而行,豎起耳朵細聽,大抵能從中窺聽到這個城市的秘密。跟隨女生的腳步,信步而行,娓娓道來這個城市的故事。

由皇后像廣場開始散步。今天的廣場,已經失去了原來的「皇后」像,只剩下一座紀念銀行家昃臣爵士的銅像(Sir Thomas Jackson)。

於 1896 年,政府為了紀念維多利亞女皇登基五十週年,便鑄造了一個女皇銅像。只可惜,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軍隊拿走皇后像作戰利品,雖然後來戰事結束,銅像也得以保存,但銅像卻被轉移到了維多利亞公園,威嚴、高高在上的女皇,從此紓尊降貴,悄然隱身於鬧市中;再後來,時代發展急促,肅穆而莊嚴的廣場,也變成了與民同樂的開放休憩空間。

信步而行,皇后像廣場的東側就是舊最高法院大樓(現稱終審法院大樓)。大樓於 1912 年啟用,採用了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由兩位曾參與英國白金漢宮工程的建築師所設計,就像與距離 9 千多公里外的英國遙遙相對。

兩層高的花崗石大樓,頂部矗立了蒙眼的「正義女神」雕像,有一種神聖不可侵的氣勢。這裡一直用作最高法院,日治時期,大樓曾改為憲兵部本部,到 80 年代曾改為香港立法會會議廳,直到近年才再次成為終審法院的新址。由於「Court」的讀音近似「葛」字發音,因此從前的人們稱之為「大葛樓」。

走進香港第一條興建的行人隧道 —— 干諾道中行人隧道,隧道內的燈光晦暗不明,讓人頓時像迷失於時空,從另一頭出來,便抵達「愛丁堡廣場」了。

香港大會堂於 1962 年啟用,設有高低座,是香港首個設有公共圖書館和美術館的地方,是戰後重要的文化藝術活動場所。本地大型文化節目如第一屆的香港藝術節、香港國際電影節等,都是在大會堂這裡舉行,可謂本地藝術文化的孕育之地。除文化活動外,當時不少重要的政府官方儀式和慶典也均在大會堂舉行。從前港督越洋而來,會先在皇后碼頭登岸,然後到大會堂進行宣誓。

在香港大會堂對面的 3 層高停車場,同屬愛丁堡廣場範圍,可以回望整個大會堂,一時如在夢中。

在大會堂高座與底座間,有一個「大會堂紀念花園」。從螺旋樓梯拾級而上,便可前往,像通往一個未知的世界。

花園的中央建有一座十二邊型的紀念龕,用來紀念在二次大戰期間,為保衛香港而捐軀的軍民;牆上寫有「英靈不滅、浩氣長存」八個字,現時每月第一個星期日早上會短暫開放三小時,讓人們前來悼念。


第一代的郵政總局於 1841 年啟用,至今已經來到第四代,一直都是臨海而建。現時位於中環康樂廣場的郵政局於 1976 年啟用,屬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大樓樓高五層,二樓全層都是郵政櫃位,每一格都可能藏著一個正待回應的心意,一個不能用言語訴諸的心事。

總局內的牆上,掛上了木製拱形的牌匾,是從第三代郵政總局保留的部件,上面寫有一段出自聖經的箴言,「As cold waters to a thirsty soul, So is good news from a far country」。(有好消息從遠方來,就如拿涼水給口渴的人喝。)

多年來,郵政擔當著聯繫者的角色,忙著為遠方的人送上思念與祝福,風雨不改,從不間斷。假如它能說話,不知道會說出什麼動人的故事來?可惜的是,這座郵政總局也將會關閉,重置於九龍灣,往事只能如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中環,這個昔日擔當著香港政治、文娛、民生需求於一身的香港中心,隨著一棟棟舊建築的離去、時代的發展而悄然褪色,只餘下零碎散落的吉光片羽,待某年某天的下午,在回憶中再尋。

撰文:莎莉
攝影:Hiuman @香港遺美
路線提供:Hiuman @香港遺美
Model:Ali

Tags : 主題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