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習慣欣賞 - 音樂會

【習慣欣賞 – 音樂會】古典都可以好貼地

為何有人覺得古典音樂不夠親民?

「可能是因為古典音樂傳統來自歐洲,跟我們本身的歷史不同。殖民地時期,古典音樂的發展亦比較局限於一些社交層面的意義,出席音樂會難免令人覺得是附庸風雅。不過隨著社會進步,接觸古典音樂已經不是很難的事」葉詠詩說。

在Classical的世界裡,不僅有演奏廳、亮麗莊嚴的樂器、穿得端莊的音樂家和指揮家、一大堆幾個世紀前的樂譜、貝多芬、莫扎特…其實古典樂,比我們想像中闊得多。就如葉詠詩這天所說:「古典音樂也有很多不同派別的」,而且一點也不離地。

同樣,我們認識的葉詠詩不僅是一位知名指揮家、音樂總監。與其聚焦於她的身份,不如聚焦於她的使命:「資訊發達,這一輩的人在家中按個掣就有得聽,我們怎樣才可令他們踏出這房間去聽LIVE?欣賞完演奏,怎樣令他們日後繼續聽?」

身為香港小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葉詠詩要把音樂世界的萬千面貌,多元化地呈現出來,為此她要兼顧的工作不只是指揮咁簡單。

「我要為樂團的水準、每次演出的效果負責。演要注意演員有否過火或不足,而我的角色除了要確保所有樂手合拍、整齊、音色到位,把六、七十個人的演奏融合在一起,也要把作曲家的意念和情感傳遞給觀眾。」要做到這一點,她事先需要像學生哥溫書,熟習每個細節和樂器。最重要的是「音樂上的領導能力,即是quality control,確保所有樂師的表現達標。」

所以,她平時也要擔任CEO般的角色,學習怎樣知人善任、領導和啟發不同樂師。對於這個角色,她坦言很難。「每位樂師的性格不同,所以要揣摩不同的溝通方式。有些人是疏忽練習,有些人是能力要到極限。當中需要給他們機會去真正表現自己,事先的溝通和對話要花很多時間。」

令人意外的是,她還要擔當market research和 branding的角色,了解不同類別觀眾的喜好。她解釋說,畢竟到了某個年紀,要向同事了解年輕一代的喜好,然後把古典音樂換上不同的「packaging」,吸引不同的觀眾,所以香港小交響樂團的演出不一定局限於資深樂迷,也要照顧首次來音樂廳觀眾,或者是適合一家大小的, 例如「寶寶愛音樂」、麥兜音樂會系列,,令古典樂得以成功入屋。

「不過無論 packaging 幾好,如果拉到走音,一樣不會帶來好的experience。所以說到底,一定以樂團水準的quality control為先。」

葉詠詩覺得要做到好音樂,就不可以把自己局限於音樂的世界裡。「音樂人需要很多思考空間,多思考怎樣演繹、作曲家想表達甚麼、怎樣表達出作曲家的想像。如果沒有適當的空間去思考和消化,奏出來的東西也不會感人。思考之外,也要不斷收集資料和吸收新知識,不可以只專注練習。如果不去了解天文、地理、文學等不同範疇,怎樣增強思考能力呢?」

而至於她本人呢?她自從在倫敦讀書時開始,習慣了不時跑去參觀不同的博物館、藝術館,亦會欣賞不同的表演藝術演出。因為她相信,與時並進才可以把Classical更「貼地」地帶給所觀眾。

撰文:Ren Wan
攝影:Joey Kwok

Tags : hksinfoniet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