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習慣想像

《好城市》廖桂賢著

不同時代對宜居「好城市」的定義自有不同,惟具遠見的領導者與城中的市民均責無旁貸。

談及宜居的好城市,你我或許會想像到翠綠的草地、豐富多元的文藝活動、方便快捷的交便等。然而,在拜讀過廖桂賢所寫的《好城市》後,你或會對城市設計和規劃上有更多「天方夜譚」的想像。

你能想像香港有日會成為「無車城市」嗎?作為國際大都會的香港,長期受到車位不足,塞車問題困擾,無數的香港車主控訴一位難求之際,較早現代化的歐洲,目前已有多個城市正努力擺脫汽車文化,當中芬蘭首都赫爾新基早年就宣佈大眾運輸轉型計劃,推廣共享汽車、彈性巴士,目標是2025年前成為「無車城」。高架天橋密佈,說明香港是車為本的城市設計的最佳證據。在城市劃規角度下,梳理交通問題的本質,會發現若不斷通過擴闊路道和增加停車場作解決方案,長遠而言,將無助舒緩交通,反只會吸引更多人駕車,同時更多土地淪為車的用地。那時,香港將是一個車的城市,不是人的城市。

你想像過將地還給海川才是最有效的治水之道嗎?長久而來,人類利用堤防、疏洪道、水壩等各式各樣的整治工程,以解決水患。與洪水博鬥十幾個世紀的荷蘭,就決定與海川握手言和,於2000時在境內萊茵河流域展開「還地於河」的計劃,透過增加行水空間容納洪水,相關計劃早於2015年已經完成。成果有目共睹下,人類不得不承認,河流自身本有蓄洪和滯洪能力,將洪氾平源還給河流,方是解決水患的治本之道。

作者在書中呈現出一個新世界觀,認為人和城市都自然的一部分,任何城市設計都應尊重人類賴以為生的地球生態系。同時作者亦多次強調,外國月亮並沒有特別圓,不需要將巴黎的香榭麗舍大道和溫哥華的水岸通通搬到自己的城市,因為最迷人的「好城市」就如具別個性的女性般,擁有自己特色。

能夠帶領我們走向永續宜居的未來,是當前當刻的城市規劃。要兼顧經濟發展和解決社會住屋訴求,而提出填海方案亦無可厚非。城中的你我多少會期盼社會能有正向的發展,想像下一代有更宜居的城市,由領導者提出的人工島是否最理想的方案,城中市民的回應將造就未來的城市。

 
前往下一篇文章  李拾壹的想像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