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同心抗逆

疫情後 將看見不一樣的香港

不得不讚讚香港人,今次疫情的表現,贏得世界A+的稱頌。但學袁國勇話齋,千萬別鬆懈,出街還是要戴口罩勤洗手。不過,除了防疫之外我們也要關心之後的轉變,一場肺炎,我們像失去了空間控制,不能旅行、不能聚眾、家居隔離、在家工作。這時,不如一起來重新思考自己,以及與家人、朋友彼此之間的關係變化?其實我們會發現,要挺過困難,所需的正是我們本來就擁有的堅忍和創意⋯⋯

社交動物如何改變?
在今次疫症,人們最大的心理轉變社交習慣,以前上班後同事一起工作,下班後與朋友一起食飯飲酒吹水;或是回到家與家人相聚都是日常;但現在我們發現其實在病毒面前我們無法控制,甚至支配我們的日常生活。新加坡心理衛生學院的心理學家Sim Kang說,「人們對日常活動、習慣、自由、面對面的交往等等失去控制」,構成了人們的大部分經歷。


意大利鄰居傳送食物的方式。 圖片來源:Sorrentovibes

但從積極面去看,當我們孤立在小小的社區裡,我們的生存本能又重新出現了。這段期間,香港人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互相照顧,戴口罩不完全是怕感染,還有是不想傳染其他人,派口罩、送洗手液給弱勢社群,要什麼我幫你買埋,大家守望相助,心理上人與人變得更加親密。甚至老土一點說,大家知道幸福不是必然,更加懂得珍惜身邊家人、朋友和同事。

不能旅行,其實也可重新發現香港!
大家都知道香港人是旅行動物,一年去十、數次旅行大有人在,現在旅行仍受到嚴格限制,尤其是在已經控制住疫情的社會尋求防止新一輪疫情爆發的情況下,旅行變得越來越難得。那麼,我們是不是要重新思考旅行的目的和意義?

當然不是要什麼大哲哉的哲學道理,只是除了食、買、玩之外,旅行是為了什麼?或者,香港本身會不會是旅行的目的地,我們不妨重新發現香港?還不止,將來的大型體育賽事(就像奧運)、音樂會,甚至是電視足球、籃球、網球轉播都沒有,點算?你總會發現各界以不同方式繼續娛樂大家,發放正能量。

創傷後遺?我們有的是創造團結的能力!
倫敦心理學家Stephen Blumenthal曾研究過,在以往的危機中,最深的創傷總在結束之後才會顯現出來。他說:「我們從戰爭和創傷中得知,當你在打仗的時候,創傷可以被很好地控制住,但問題會在隨後出現。」人們可能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發現自己更加易怒和容易恐慌,甚至在疫情得到控制後,對陌生人或大群人感厭惡,以及別人可能構成的感染威脅會在我們的腦海中做成困擾。

不過,千萬別害怕,我們能通過接受來適應的。另一個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專門研究社會如何應對衝突的政治學家Dipali Mukhopadhyay說,「人們在危機中創造團結的所有不同方式都會被激活。」在未來幾個月的疫情受控下,隨著限制解除,人們可能會在幾天或幾週內就安排音樂會或婚禮等活動,繼續活動,明天仍要繼續。「在我看來,這就是堅韌不拔的含義⋯⋯為了適應和習慣,而不是抵抗苦難。我認為這就是挺過困難的方式。」就像經歷過2003年沙士的香港人。

撰文:Coco
圖片來源 :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