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同心抗逆

在家中用十天改變自己

上班下班,放假娛樂、消費、見朋友,日復一日……有沒有在夜深人靜時覺得這樣的生活看似自由,卻又隱隱消磨生活動力?像是工作家庭要忙的都數之不盡,生活可被期待的部分卻不多?台灣作家張維在2018年初有感自己的生活被工作填滿,卻缺乏與生活一種真實的連結,故此進行了一場實驗——抽取出生活其中的100天,將它們切割成十份,以每個月十天的比重,去體驗一種完全沒有過的生活。

定義和遊戲規則要清晰,必須跟!計!劃!走!

張維挑選出的十種特別生活,不全都是正經八股的。她定制了「不說話的十天」、「當海女的十天」、「見過去愛人的十天」、「拍紀錄片的十天」、「與陌生人聊天的十天」、「耍廢的十天」、「紀律的十天」、「觀察世界的十天」、「創造發明的十天」和意外的「重病的十天」,實行重點是要給每一個體驗相應要符合的原則和想要達成的目標。比如說,張維是個愛熬夜趕工的人,為提高產能,她挑戰紀律的十天,要求自己連續十天八點前起床、凌晨一點前就寢、做七分鐘核心肌群運動、冥想半小時,而無論怎樣忙都堅守達成這四件事,目標是在工作強度極高的狀態下,保持身心健康。

「不自由讓我更自由」
從「紀律的十天」中,張維感到思緒清晰度和反應速度都顯著提升,另外最大的得著是關於自由的思考。我想大部分人在面對生活多出的限制,不多不少都會感到拘束因而非常不想實行。我們不忍心限制自己,不願意接受局限,總呼叫渴望「自由」,但假若今天把限制都解除了,你會快樂嗎?

張維唯一一個無法完美執行的體驗,就是「耍廢的十天」,簡單來說就是當廢人,不做任何有生產力的事——不運動、能躺就躺、熬夜玩耍、過量飲食、什麼都不用做——這聽起來很爽吧?可是爽了四天,她從第五天就覺得渾身不妥,開始感到不快樂、生活好無聊,為停止失控從第八天就回復平日會做的事。她結論一定程度的紀律能幫助穩定身心;而我則想到,有時我們把「自由」跟「放鬆」搞混,毫無目標的放鬆跟自由其實是拉不上關係,而我們對「限制」二字有太差的印象。

改善生活或自我,從找目標開始
事實上,《世界文明史》作家兼哲學家威爾.杜蘭(Will Durant)就提出過「自由的首要條件就是限制」(The first condition of freedom is its limitation),講的是在有限制的目標裡接近的隨心所欲才為自由。

我們常覺得自己不自由的原因,是出於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沒有目標就做什麼都感到沒有意義。提到目標,有人會覺得壓力很大,但其實不一定要「改變世界」才能成目標。哪怕只是維持健康、注意環保、經營長久的關係,都是些值得成為生活限制的目標。我們可能無法一下子就找到目標,但張維做的事和她尋答案的方式有值得參考的地方。她過了十種生活過後的反思多不勝數,有可以放棄的,也有可以繼續做下去的事,最重要的是她看到了慣常生活以外的另一些選擇。不如一起動起來嘗試,來讓生活有更多意義?

參考閱讀

撰文:薇
長年在矛盾中掙扎的女子,追求規律卻又不夠自律。全職打工渡假周遊列國,兼職寫文畫畫攝影紀錄日常,周身刀無張利的佳例。喜歡聆聽別人的故事,再把眾人故事放到我的記憶庫。香港夢遊中。

 

圖片來源:Unsplash

 
前往下一篇文章  在家訂立飲水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