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好習慣

行博物館養生法

提到博物館、展覽等,或者你也跟筆者一樣,只想起訪客舉起手機打卡,或者在藝術品面前 selfie的畫面,或者 —— 得個悶字。你以為到博物館有益身心只是陳腔濫調?早就有專家說了,去博物館不但可以養生,功效甚或比得上跑多幾圈!

在博物館放空,好比走進大自然

這先要由藝術治療說起。 

早在八十年代,美國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心理學教授Rachel和Stephen Kaplan提出了一個「專注力修復理論」,他們認為日常生活的大小事務都會消耗精神,換個環境放空可以讓人從負面情緒氛圍中抽離。他們提出放空的理想地點是大自然,但亦有不少學者認為博物館也符合理想放空地點的條件:引人入勝、抽離、分散注意力和帶來精神滿足。

倫敦學者Helen Chatterjee則堅信欣賞藝術品是一種不用醫藥的療法。她指出置身於博物館的空間,在寧靜的環境專注於觀看展品,沉醉於當中的歷史和故事,暫時忘記時間和外面世界的一切。這段從現實抽離的時光, 可以減低焦慮、有助我們汲取靈感和思考更深層的意義,或者習慣了被外面世界左右的我們能夠在這段放空的時間轉換思維和角度。經過每一趟博物館的思想洗禮,可以提升我們的正面情緒特質,例如更加樂觀、有希望,更加起勁。

曾幾何時,香港都出現過一股《秘密花園》潮,由連鎖書店至街邊報攤都一同售賣這本填色冊,原因是填色這個動作可以減壓和改善睡眠。事實上,要取得藝術的療效不一定要揮筆創作,觀賞藝術品這個動作也會帶來健康的益處。

醫生不開藥,叫病人去逛展覽

遠離繁囂的城市生活,走進博物館的空間,不單只有放空之效,甚至可以帶來健康療效。加拿大蒙特利爾美術館館長Natahlie Bondil是這樣相信:「(文化)在21世紀的重要性將會比得上一個世紀前的體育和運動。」這間美術館甚至從去年11月開始與加拿大法籍醫生協會合作,讓當地醫生向病人處方「參觀博物館」來治療某些疾病。病人可不是到美術館打個卡,在社交媒體貼相、寫句「到此一遊」就算是完成了療程,他們需要在朋友、家人或護理人員陪同下參觀博物館,「陪伴」才是這劑藥的主要成份。館長指出重點是讓病人暫時從平日的病痛中抽離,以改善他們的情緒。情緒好,自然健康也會好一點。

 

該協會副主席Helene Boyer 指出越來越多科學研究證明藝術治療有益:「參觀博物館時,我們的身體會釋放出一些荷爾蒙,而這些荷爾蒙是相應我們的身心健康。」她所指的荷爾蒙是皮質醇和血清素,即是所謂的「快樂因子」,而當我們做運動時,身體亦會產生類似的化學作用。

沒錯,這就是說逛博物館一轉,相等於跑多幾圈的原因了。

可是筆者必需再強調多一次:運動還是要做的!

作者簡介:如花 | 塵世中的一隻迷途小羔羊,由爬格仔到爬樹都試過,每天學習為身邊的人帶來多一點正能量。

圖片:Unsplash

Tags : Good Bites
 
前往下一篇文章  放假發呆,不如逛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