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好習慣

【習慣發現.我好不好】是鬱躁症還是抑鬱症?

近年來眾多公眾人物紛紛出來分享自己患情緒病的經歷,例如﹕曾患抑鬱症的鄭秀文、薛凱琪和鬱躁症的盧凱彤,令情緒病在香港的關注度日益增加。當大眾的眼球集中於他們的身上時,大家分辨到他們所患的情緒病之別嗎?

眾多情緒病來說,「抑鬱症」最為人熟悉。當然世上的情緒病豈只得一種呢?每種情緒病的病徵亦各有不同,當中最常被大眾混淆的就是「抑鬱症」和「鬱躁症」。兩者無論發病過程、情緒起伏點和治療的的方式都大有不同。

大眾普遍比較所了解的「抑鬱症」為單向性的情緒病,而「鬱躁症」則為雙向性。病情程度不同,治療藥物要更新之餘,新一代的分類法亦應運而生。中文大學精神科李誠教授就曾經在著作《九鬱一躁》將此兩病的病人再細分為四種,包括:「單向抑鬱症、難治性抑抑鬱症、鬱躁症同狂躁抑鬱症。」

而今次主要會同大家比較一下單向抑鬱症同鬱躁症的分別。

根據李誠教授所講,其實兩者都沒有一定的病發年齡,由十八至七十歲都有機會患上以上兩種病。不過鬱躁症的發病年紀通常就比較小,單向性抑鬱症的發病年齡就相對較大。

而病徵上,兩者最大分別當然在躁症病徵上。鬱躁症的人士通常會首先嚴重抑鬱一斷時間,然後躁症就會維持一至數天。在躁症發病期間,病人的情緒會變得十分高漲。會雄辯滔滔之餘,睡眠的時間也會突然驟降,然後再跌落抑鬱期。但抑鬱症的發病過程,就沒有躁症的病徵。病者情緒大多時間維持鬱鬱寡歡的狀態,相對鬱躁症,情緒波伏較少。

除了在情緒上有明顯的分別之外,身體上的變化都是識別兩種情緒病的方法。抑鬱症病人大多食慾不振,體重會明顯下降。相反鬱噪症的病人的有機會不斷發胖,不過亦有一些病人維持原狀。

而李教授亦提及,自殺傾各方面,雙向情緒病患者的自殺率比單向抑鬱症更高,處於抑鬱階段時更是最危險的時期。當中大約25至50%的患者,患病時至少試過一次自殺,當中女性的機會比男性還要高。

根據以上的對比,會發現情緒病比我們想像中複雜。情緒健康作為都市生活中不能忽略的一環,我們對情緒病的認知十分重要。而對情緒病的認識不可能單靠單單一篇文字報導能夠概括,情緒病的來臨更是防不勝防。但我們願意面對同正視情緒病的因由,這一場仗自然會打得更有把握。

鳴謝資料提供: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教授 李誠先生
及其著作《九鬱一躁》

Tags : Good Bi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