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好地方幫襯小店

聽爵士樂討論哲學 不一樣的街坊咖啡店

從北角地鐵站出來,沿著英皇道一直往前走,沿途看見新光戲院,偶爾電車駛過,響起熟悉的「叮叮」聲,之後轉入北景街,再走一小段路後拐入堡壘街。這條街道毫不起眼,在平日傍晚時很寧靜,轉角之處有一檔生果店,走上一點會看見素食餐廳,偶爾住在樓上的街坊走過——Brew Note Coffee Roaster就座落於這條街道。

推門而入,一陣輕快的爵士音樂立刻鑽入耳朵;昏黃的燈光襯托藍色的牆壁,讓人立刻放緩了腳步;幾個客人安靜地散落於空間的不同角落,享受著自己的個人空間。這樣優雅與寧靜的咖啡店,出現在以住宅為主的北角社區,驀然讓人有種時空交錯的錯覺,不知自己身在何方。

為空間增值 將爵士樂變成生活一部分

 (Vincent會在吧檯前有一搭沒一搭地與他們聊天,他形容吧檯是與客人最適合的距離,既為雙方保留空間,但卻各自知道對方所做的事情。)

90後店主Vincent坐在一角用電腦工作,剛照面,他就急不及待分享接下來所舉辦的爵士Live Show,「有個外國人會彈Mandolin (曼陀林),但是電子的,好型,就是剛剛坐在吧檯那邊那個。」說著用手指一指吧檯。Vincent喜歡爵士樂,特別是40、50年代的爵士樂手如Miles Davis等。不過四年前開店時,其實Vincent完全沒有想過要舉辦爵士音樂會,但因客人之中不少是音樂人,在他們介紹下,Vincent認識了一眾志同道合的音樂好手,有些人提議自帶擴音器來做表演,結果演變成現在的爵士音樂會。

 

(Brew Note曾舉辦「慘島藍調節」,現場人頭湧湧。 圖片提供:慘島藍調節)

咖啡店空間不大,但當有音樂會時卻有數十人身處同一空間,或坐或企,完全投入於藍調、爵士甚至古典音樂的世界。在咖啡店舉辦這些活動,拉近了音樂與民眾的關係,Vincent說,曾經有「師奶」帶著小朋友來聽,也有阿婆來聽,「咖啡店對於大眾來說是一個日常生活的地方。許多人覺得自己不懂得音樂沒有刻意去聽,但假如週末這裏有一個Live,他們可能不經意撞進來就會聽到,讓他們有更多機會去接觸,整件事就會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自14年開業以來,到目前為止Vincent已經舉辦了40、50場的音樂表演,而且還不收費,「其實基本上是蝕錢做。但咖啡店好玩的地方就在於,可以把自己喜歡的事情放進去,讓咖啡店有生命力一點,有力量一點。」Vincent相信,空間要運用得宜才能產生價值,「在香港,空間是很缺乏的。但我租一個地方,可能做生意的黃金時間只有幾小時。反正我要交租,開店時我就已經跟所有人這樣說,『無論任何人,任何事,只要有意義或者你用到我的地方,請你隨便用。』」

舉辦文化沙龍 化身巴黎左岸咖啡店

文化沙龍第十一講,請來吳靄儀,題目為「金庸.查良鏞--江湖與現實」,小小的咖啡店擠滿了人。 圖片提供、攝影:Terry Chan

一間理想的咖啡店,不但可以品嚐到優質的咖啡、可以沉澱思緒,更應該可以讓大眾進行理性的討論,像位於巴黎左岸的咖啡店,便曾孕育了許多重要的哲學、政治、藝術思想,「我覺得這個社會很需要一個讓人正經地討論公共或哲學議題的空間。一間咖啡店其實不止是消費,還可以成為一個有精神交流的地方。」

自2017年起,Vincent與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教授周保松合作每月舉辦文化沙龍,請來不少學者或者專業人士討論民主、政治、哲學等範疇,例如曾請來許寶強談傘運、程翔講六七暴動、最近又請來吳靄儀以政治的角度探討查良鏞,「許多客人聽到文化沙龍會很激動,我自己都幾感動,原來香港人可以這樣正經討論關於哲學的事情。」

但公開討論敏感的政治議題,在現今的環境下仍有許多隱憂,不少行家認為Vincent很勇敢,但他卻不以為然,「其實整個環境並沒有政治氣氛的渲染,而是非常中立地作討論,例如到底民運的本質是什麼呢?怎樣才為初衷呢?如果你舉一個口號就衝,很容易會演化成你不同意我我不同意你的那種情緒,但沙龍很有趣,你沒有一定要認同誰,這些討論是很學術的。」

在社區內的一間街鋪舉辦文化沙龍,與在大學內舉辦,氣氛截然不同,而且別具意義,「這就是我剛才所說:貼緊生活。我們希望先做這件事,然後喚醒大家有這樣的想法去做其它事情,讓這些討論延續,活化空間。這是很理想的狀態。」

用信念抵抗沒有靈魂的大眾化

(Brew Note雖然沒有精美的打卡餐點/咖啡,但人們卻在這裏找到藏身的一角)

在如此貼地的社區內舉辦Jazz Live、文化沙龍這樣小眾的活動,是否離地?「北角這區並非大家所想象那麽Low(底下階層)。大家覺得下面街市會覺得亂,覺得這是福建人的社區,但其實這裏臥虎藏龍,什麼人都有,特別是堡壘街這裏是比較小康,其實接近西環與上環的氣氛。」

(吧檯是個互相認識朋友的地方。Vincent自豪地說,他的客人很好,懂得互相尊重空間的使用。)

近年來社交媒體興起,不少咖啡店以可以在IG上「打卡」作招徠,增加生意額。Vincent搖搖頭,並沒有意欲要效仿,「越來越多店鋪變得倒模一樣,這是不好的。許多店鋪只有空殼,但無法成為一個你經常消費、可以停留的地方。」Vincent不甘願就此妥協,「其實大眾化是一個心魔。我們拒絕成為一模一樣的店鋪,我們會有自己的生活,我會放自己喜歡的生活進去。不是說你定型了精品咖啡店要有的樣子,我們會做一模一樣的事情。」

Vincent認為香港人的心態「很歪」,「香港人要求高,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最重要的是牠不能死。」許多舊式店鋪到快將倒閉時,人們才跑出來哀悼光顧,待店鋪消失後轉眼卻已忘記,「香港人有錢,但花在不應該花的地方上。但幸好我的客人們都很好,不會霸佔空間,又會自動續杯。」Vincent對香港的土地問題不無概歎,特別要支付昂貴的租金,但他笑說會以一生去抵抗,「會盡最大的努力,看我們最後能走多遠,不過我有信念,希望會做得更好。」

作者簡介:莎莉@偽文青。去旅行。散散步

偽文女生,愛文字,愛一切美好的事,現為偽KOL/旅遊博客/記者/編輯,身兼多職,只為可以繼續發夢。
攝影簡介:阿Lam @大膽的卸妝水/攝影師/紋身師/插畫師,斜槓青年一名

Tags : 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