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都係自己錢,為什麼減稅未必會增加消費,但派消費券反而可以刺激消費呢?同樣,如果出糧 3 萬,未必會刻意攞去用;但如果這 3 萬是花紅,反而會立刻請朋友吃飯去食大餐去旅行?
以上種種看似「不理性」的行為,讓很多人不自覺地消費增加,甚至成為月光族!想打破呢個「魔咒」,就要了解自己的「心理賬戶」(Mental Accounting) !
同「錢」不同命 真正的賬戶在心裡
人們常以為自己是理性動物,其實同一筆錢,心理不同,花費的方式也可以很不一樣。1980 年行為經濟學家 Richard Thaler 首次提出「心理賬戶」的概念,他認為人們除了實際的金錢賬戶外,更會透過心理賬戶支配所得。
例如我們會選擇把每月薪水,歸類為「每月開銷」的賬戶中,用作支付水電、雜貨和伙食等,因此用得更精打細算、慳得就慳;但同樣一筆款項,假如是年終獎金、消費券的話,就會被歸類到「獎勵」的賬戶中,因此就用得較為豪爽;如果是像中六合彩之類的這些被歸類為「意外之財」賬戶之中,用得就更為「疏爽」,甚至會被拿來購買平時根本不會考慮的奢侈品。
長期糧尾?破解消費的不理性
從這個層面而言,人們其實常常不理性消費。所以為什麼某些節日,人們會願意花幾倍的價錢去購買某些產品是一樣的道理,例如情人節、母親節、聖誕節。因為禮物的花費,會落入「維繫感情」的賬戶中,讓客人更願意把荷包陶出來。
所以其實沒有一個人會絕對「大方」或「小氣」,只是視乎他對這個商品的價值判斷,是落入他心裡哪一個賬戶而已。如果你常常發覺自己「長期糧尾」,是時候檢視一下自己的心理賬戶,看看有沒有哪一個賬戶需要調整,就能破解這個月月清魔咒喇!
撰文:莎莉
圖片來源:《她和他的戀愛花期》
Tags :
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