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舞台劇是較小眾的藝術,現在我們看到前所未有的搶舞台劇飛熱潮。莊梅岩創作劇本超過二十年,由舞台劇迷才懂得捧場的《找個人和我上火星》,以至今天與巨星合作、數十萬人搶飛的《愛我別走》。二十年來,舞台大了,觀眾多了,社會也變了。莊梅岩成為全城追捧的劇作家,製作愈大型,商業考慮難免愈多,而莊梅岩對創作的態度始終如一。
「回到創作最基本的心態,就算沒有人看,我也想寫。」
做藝術創作,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難處,以前可能是愁沒有資助,沒人買飛入場;現在是觀眾更多,可是有話未必能直說。很多創作者也選擇離開香港另覓舞台,莊梅岩卻不當是一回事,她依然留在香港,忠於自己地創作。
在莊梅岩的世界中,「創作」和「作品」是兩件事。創作是一個完全純粹,只屬於自己的思考過程,之後所誕生的作品,自然有自己的命運,作品能不能賣座、甚至能不能公開上演,她並不執著。身為一位創作者,初心就是享受創作的快樂。
「如果現在要死,雖然我很多事情都不捨得,但我已經玩盡了。我從來都沒有任何計劃,沒有想未來要做甚麼、要和甚麼人合作,我只會live at the moment。」因此,如果有一天她需要經歷「另一種死亡」,就是一個作家只能關上門不能再讓作品面世,她也有力量和養分繼續寫下去,「當作品沒有人看也仍然想寫,這也是另外一種美好」。
寫作是一種信仰
莊梅岩很喜歡舞台劇藝術,因為劇場上有探索不完的世界,永遠都可以繼續學習。對於她來說,最美好的一年是在社會運動之前,那年她經歷了三個作品,讓她覺得人生有這三件事就會很快樂。第一是《短暫的婚姻》的重演,讓她得到合理的版權費收入。第二是創作《我們最快樂》,可以在藝術節上以比較實驗性的方式探索藝術。第三是《5月35日》,那是一件她覺得應該做的事。她相信,如果人生由這三種作品組成,能有點錢,能繼續學習,又能服務群眾,那就會很美滿。
然後社會出現變化,每一個創作者也要面對言論空間收窄的現實。談及這些年來很多很多痛心事,莊梅岩說:「你當寫作是一種使命、寫作是一種宗教的話,其實你會明白,現在你的十字架正被拆掉。」
由於與團隊合作需要顧及更多,莊梅岩未來想專注以個人身份創作,停接劇本委託,給予自己更多空間去學習。過往,莊梅岩的劇本委託不斷,筆下的劇本必然上演。在未來,她拋開了這種想法,只要關上房門,寫作的世界仍然是絕對自由的,因為思考本身是自由的,「不要計較作品被誰買下、能與誰合作、不要計算利益,如果創作只是與內心對話,其實仍然是海闊天空。」
商業的平衡 作品以藝術行先
在年輕時候,莊梅岩的寫作會想告訴他人一些信息,但成熟以後,她發現愈創作便愈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寫作是用作品去提出問題的方法。
「有時是向當權者提問,有時向上天提問,有時是問觀眾,有時是問自己。劇場是很有養分的地方,有人提出問題,人們才會思考。為什麼電視劇被說沒有養分,因為它往往是給你一些你已經知道的東西,沒有思考空間,觀眾往往只是接收者。劇場一來互動,自由度大,提出來的東西可以高深一點。所以我常說,舞台劇是選擇觀眾的,這種形式已經選擇了一種有心、願意去思考的觀眾,要好好利用這個優勢,要給他們思考空間,才是對他們的尊重。」
現在莊梅岩的舞台劇備受主流大眾追捧,劇場大了,場次多了,觀眾數以萬計。被問到有沒有商業化的壓力,莊梅岩說沒有,「大家也願意以藝術行先,而參與的明星也是真的artist,他們不止是名人,他們本身也是對自己很有要求的藝術家,他們為作品增加了很多很好的東西,一點也不膚淺,整件事是很美好的。」
藝術其實不一定是追求更大的舞台,莊梅岩認為大小表演場地的演出方式與技巧不同,有些作品的力量必需在小場地才能發揮,所以五十人和一千人的演出同樣值得用心製作,不應該影響其認真程度,大與小的場地適合放入不同的作品,她仍然想繼續探索。
「責任使人平庸」 從平庸中看見神聖
回到自身,除了社會改變,這幾年間,莊梅岩的人生也出現了變化。她成為了母親,父母開始年老,再經歷了母親的離世,人生總是不可逆轉地改變。
媽媽過身之後,她發現原來自己曾有很多空間。因為女兒一起床,外傭便會帶女兒去父母家照顧,女兒喜歡婆婆,老人家也喜歡和孫女玩,現在婆婆照顧孫兒、樂也融融的日子不再,爸爸搬來一起住,整個生活形態改變,創作變得愈來愈吃力。
莊梅岩曾在電視訪問說過「責任使人平庸」。如今她仍然覺得是事實,因為生活上很多事情不照顧就會倒下,她想好好陪伴老人家,盡責任照顧兒女。後來,她看見爸爸照顧病重的媽媽,從責任裏看見一份很大的愛。「但又會覺得,當你能夠履行到平庸的責任,又會看見很多人神聖的地方。我自己沒有宗教信仰,心中沒有萬能的神,但倒轉頭,我看到很多脆弱的人,很有缺陷的人,但很努力去用盡他們僅有的能力,去完成那些平庸的責任,讓我覺得很神聖。那些見證不是來自神,而是來自我遇見的人。」
撰文:Ling Chu
攝影:Kristel @abluecat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