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睡前一本書

給天下不喜歡父母的兒女

書名:《其實不必強迫自己喜歡父母》,何等的大逆不道?!但此書最動人之處是打破了「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傳統思維。從來,在每個人的成長路上,原生家庭的影響十分巨大,若一個人從小便藏着一個受傷的靈魂,如何是好?「家」不是家,無處可逃?

作者吳芷嫣是一個輔導心理學家。

我的「負親」、「侮親」

在書中自序,她已毫不客氣地稱呼我的「負親」、「侮親」。生於六姊妹的大家庭,姊姊們成婚後一個一個地離開,她感到寂寞,更發現這種不時出現的孤獨感,其實是成長過程之中缺乏情感照顧所致。書中第一章直指:我們大部分的傷,都來自原生家庭,人們都在不知不覺間遺傳着原生家庭的毒素。作者可不是信口開河,而是在輔導之中聽過很多很多故事,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每個家庭關係都千絲萬縷,家庭的毒素以不同形式影響着每個人的成長。她正是希望透過不同的故事,終有一天可衝破「家鎖」。

每一個故事,似曾相識?

故事一:外表陽光的阿濤,對於親密關係感到困擾。雖然拍過拖數次,但他就是不會在公眾場合和女友牽手。直至一次跟女友分手,打擊讓阿濤不得不正視多任女友的共同控訴:情感失連。原來,他母親從未牽過自己的手⋯⋯

故事二:5歲的永懷因為行為問題被父母帶到輔導室。母親表示自永懷兩歲多以後,無論他做甚麼,都好像和她對着幹,非要讓她不快樂不可。但父親卻認為永懷其實沒有太大的行為問題。問永懷是否家中唯一的孩子?父親說出模棱兩可的答案:「嚴格嚟講唔係。」原來,在永懷出生之前,二人有一個夭折的孩兒⋯⋯
故事三:小時候,她最愛和我開的玩笑是「你不是我生出來的,我只是在垃圾房撿你回來。」每次聽到,都會大哭大叫,漸漸地,感到恐懼和孤單⋯⋯
還有很多很多故事,當中某個,可能也是你的故事。

非出於不為,而是不能

只是,當你看到這些故事,作者其實是想告訴每一個人原生家庭對每一個人的影響,吳芷嫣不是要控訴父母,她寫道:「當我有機會走上今天的專業之路,我才有機會明白,父母不提供關愛並非出於不為,而是出於不能——因為他們原生家庭的父母,也未曾為他們提供過相關的經歷。」

唯有與原生家庭和解,再與自己和解,才能給童年的自己一個擁抱。 最後,要補充一句:故事三,就是作者的自身故事。在後記中,缺—— 悼念父親最終章, 她說:當我嘗試消化許多童年未被發現的傷口,以及同理父母親成長所學到作為父母的方法,我接受了父母親的不完美,同時也親手為自己解了結。」
這是一本給已為人父母,或因家庭而受了傷的人去細味和咀嚼的書。

撰文:郭昊軒
圖片來源:《其實不必強迫自己喜歡父母》、《Sex Education》

Tags : 習慣文青
 
前往下一篇文章  神秘的電影製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