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賞燈,人手紮作別有神韻。「花燈大王」梁有錦師傅生前創辦的生和隆,紮根西營盤七十年,見盡行內盛衰。致電後人梁金華,連日打不通,上門查探,謎底解開:「我們為興趣不為搵食,不是日日開店,專搞文化。」店裏掛滿造型燈和紙燈籠,這邊放攝影集,櫃裡藏著藝術書和漫畫冊,趕工就開壇作法,想靜心便寫毛筆字。平日登門拜訪的,都是識貨之人,專程分享交流。
生和隆美術扎作,現不作商業經營,不定時開店。
梁有錦師傅兒子梁金華師傅
梁金華憶述,昔日父親在紙紮舖學師後,在 1952 年自立門戶,主要做神獸和花燈等節慶紮作。時勢做英雄,六十年代工藝出口蓬勃,七十年代為貿發局造燈,八十年代頻頻參賽,梁有錦師傅更紮了七米高的世界最大花燈,名列健力士世界大全。錦田十年一度的打醮花燈,五十年間他堅持做了六次,千禧年邁退出,如同店名「美術扎作」,一生撐起一門藝術。
以竹篾撐起框架,是紮作工藝精髓。
麵粉加水和白礬,慢火攪至半透明起泡,即成漿糊,每個工序,絕不馬虎
父親可曾送花燈?「倫理劇就有!要咪自己整囉。」身為兒子,梁金華中學起幫手紮作。當年老師傅來自廣州佛山,或專門紮獅頭,或精於造花燈、弄梯料,小子集各家之大成,觀察下問下,竅門就開,總飛句「明啦」、「好鬼易喎」。語氣抵死,實情也串得起:「我絕對有天份,獅頭中四暑假已自學紮過。」聽來簡單,其實動輒幾小時,先構思形態,削滑竹篾,紗紙捋幼變韌,綁竹篾紮骨架,沿骨幹貼紗紙,麵粉加水和白礬,慢火攪至半透明起泡,即成漿糊,最後添上彩繪或剪貼。
後來梁金華入行資訊科技,四十年間仍幫忙不斷。退休後他決定挑起家業,因不忍放棄父親心血,也因「看不過眼」。師傅陸續仙遊,青黃不接,從前求穩,如今求便:「人手做的精緻有別,用鐵線、印刷或機器做就木獨無生氣。」看電視見人手勢壞,他不住隔空指點:「紮錯嘢呀!」
為保留工藝,現時他跟不同機構合作。廟宇邀請教班,他皺眉:「唔好啦又楊桃批皮橙兔仔。」試來試去,最後設計了一批金魚:「初學要簡單好玩,否則再美也沒心機。」街坊現場買燈,他拒絕:「這些掛太久了,你欣賞就訂造,我不會敷衍人!」花燈圖案,從起稿到勾線至上色,他用上幾疊紙,反覆試驗才印版:「老豆話齋別急功近利,我不是要交貨,是要自己收貨。」
每次設計,他都會動用一大疊草稿紙,反覆試驗。
紮作易學難精,靠個人修行,像魔術般扭出變化:「楊桃加頭就是兔,八角太瘦可加蓮花底,蹙眉呈惡相,耷低似死狗,嘴彎變老餅,高點就後生。」他希望精進技藝,挑戰令人哇一聲的獨家作。有次滿意演繹,是為社區中心紮貓,三隻擺尾趴地栩栩如生,後方能窺內部構造。他常強調:「這行要人識睇,就自然會知。有人欣賞,你才有心機做。」
梁師傅示範做兔子頭,完成品動輒也要五六小時。
店內掛滿各式花燈,欣賞者可訂造。
所以他也享受開班,教人紗紙纏腰、拇指食指力度、肚腩頂竹借力等基本功:「聽過看過摸過,落手做過就懂。我傳你承,靠自己領悟鑽研。」他只願吸引年輕人繼承傳統,添點新意:「有燈就有人,最想讓人知道,香港人其實做得到。」
撰文:馮婥瑤
圖片:Fung(@mlif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