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巴黎第十二大學教授斐德利克.葛霍(Frederic Gros)所撰寫的《走路,也是一種哲學》,法國L’Express週刊讚道:「一本難以歸類的佳作,書中思想燦爛猶如晨光照耀。」且別被書名嚇怕,書的最大目的不是要你思考什麼「我『走』故我在」這種形而上的大哲學哉問題,而是關於走路的奧妙和樂趣;當然,話說回來,書中介紹了哲學家尼采、盧梭、聖人甘地等一直愛走路。
快和慢
走路不是做運動。一開始,作者已用一種幽默的方式去介紹走路。他說:「體育運動涉及技巧、規則、分數、競賽,需要一整個學習程序⋯⋯」走路呢?只需要兩條腳,把一隻腳拉起來擺到另一隻腳前,你不需要思索,便懂得走路。但為什麼還是要學呢?作者先提出一個問題:快與慢。
「走路是慢下來。」想走得更快?那就別走路,開車、踏單車、roller skater都能給你一種速度的快感,但走路不是追求一種快,而是自由!此話何解?當你走路時,我們不用思索技巧、規則等制肘,反而是看四周的風光景致,一樹一木一花一草,甚至是眼前的藍天白雲,思想開闊,無拘無束,人便得出自由;這種自由可讓你重新發現大自然的美好,心靈得到平靜。另外,所謂慢,就是完美的配合時間。城市生活節奏太急促了,剛完成一件事,另一件事又來報到,你以為是一種常態?其實,你是完完全全被時間所支配,從沒有考慮自身的時間節奏。
孤獨和寂靜
那麼,走路是真的需要一個人嗎?若與人一起走路,你未免要配合對方的節奏,或是跟對方一邊聊一邊走,失卻了一個人享受寂靜的感覺。就算你們沒有談話,但對方走在前頭一時回頭;或走在後頭迎頭追趕過來,都無形干擾自己的基本韻律。這樣,看起來,走路可說是一種孤獨。
話說回來,真正的一個人走,其實你從來不是真正獨自一人,相反是內心浸淫在大自然之中,萬物都在對你說話,風在吹,小鳥在歌唱,作者寫道:「當一個人能擁有了整個世界,怎可能感到孤獨呢?」若你還是覺得孤獨,那不過是一種錯覺,你總以為因有他人在場,你便不是一個人,但當別人與你無尤,為什麼有他存在你便不是孤獨呢?
還有的是關於寂靜。走路時所謂「寂靜」,指的不是外在聲音與否,而是聆聽內心的聲音,只有這種聲音是專注的、閒適的、安詳的;相反別人的喋喋不休,或是街道的聲音,本來就與自己無關,根本就是噪音。
山林和城市
究竟是走在山林好?還是城市漫游?作者的結論是:可以互相交替,也沒有抵觸;雖兩者的本質相同,但代表不同世界的可能性。走在山林,山林的季節、色調、時間,帶領你完全遠離城市的系統或嚴謹性,可說是彷彿進入一種夢境,無拘無束,世界賦予人的可能性遠大於城市系統或嚴謹觀察所得。
而城市漫遊也有獨特的魅力嗎?雖說城市是代表系統和規劃,但其實每一個區域、每一條街道也有其自身的氣味和風景,像走在尖沙咀廣東道和跟深水埗鴨寮街已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經驗。另一個獨特體驗是人。城市漫遊者遊走在人群,一些人忙着上班,一些人悠悠然坐在公園發呆,共同構建了一個社會的複雜趣味。「城市漫遊者具有顛覆性,他顛覆人群、商品和城市,以及它們所代表的價值。」只因,之前講過,走路正是一種自由,城市漫遊者充滿詩意的創造力,也充滿曖昧。
最後,作者為什麼強調:走路,也是一種哲學?他說:「當你邁開走路的步伐,身體與心靈也將開始互相對話。」他覺得,哲學的本質正是叩問自己的存在。
撰文:郭昊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