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七天困於擁擠都市,五天返工兩天休息,香港生活還有其他出路嗎?阿傑和June想到的是:不如逃離鬧市,找一個寧靜之地,前舖後居,返工之餘,週末在自家門前開一間夢想小店?
2013年年末,這對80後好拍檔來到坪洲。仿佛時光倒流,這個有點冷清的海島就像他們兒時的香港:海島四面環海,許多人仍然過著前舖後居的生活,緩慢悠哉,旅客甚少,街坊待人親切。兩人當即決定搬過去。
「邊度係坪洲?長洲就知。」阿傑笑著回想,當時很多朋友根本不知道他要搬去哪兒。空間充滿迷思,總說香港地少人多,但又有許多地方,無人問津,無暇顧及。
轉眼五年,阿傑和June今天已像半個坪洲人。這個星期六早上,兩人忙著在舖頭打點。鋪頭只在星期六日開門,就叫「陸日小店」,是一家咖啡館+家居舊物店,屋裡燈光迷人,屋外陽光和煦,附近的鄰居遛著狗走來,懶洋洋點兩杯冰咖啡,安坐小庭院,坪洲的一天開始了。
可以喚回來的豬肝
「呢度旁邊住著斯里蘭卡人,他們煮的咖哩角好好味,有時會拿過來,後面住著一個老婆婆,經常煲老火湯給我們,阿傑仔就經常教婆婆用手機,提供技術支援嘛。」June笑著緩緩說,「對,街坊叫他傑仔,叫我姐姐,點解叫我姐姐呢?哈哈,唔知。」
一週開舖兩天,過日子才是正經事。阿傑和女友生活在舖頭後的房間,June和丈夫租住附近的臨海小屋。「三樓連天台,對著大海,他們屋企是dream house。很多以前覺得離自己很遠的事,來了坪洲變得觸手可及。」阿傑説。住屋不過是皮囊,坪洲的內在美不易發覺。到底是什麼?阿傑説,自己也是後來才領悟,坪洲貴在「不方便」。
交通不便,至少30分鐘才一班船,整個海島除了惠康就沒有連鎖店,每逢週一,很多店鋪自動自覺放假,「想出去食飯都難」。
卻因為種種不便,困住了原始的人情美好。
June喜歡下廚,路過海邊就買幾隻漁民打撈上來的三點蟹。「坪洲一般過了中午12點就無得賣豬肉,有一日我去遲了,好想買豬肝滾燙,老闆話豬肝剛剛被人買走了,但他説『唔緊要,我打比果個客,問他拿返一點』,哈哈哈,最後他真的幫我拿返一點豬肝。」
豬肝可以喚回來,接駁坪洲和其他離島的街渡也可以。「很靈活,人性化,有時我們趕不切,街渡剛剛開了,就打給船主,叫他兜返來,不過當然不可以經常這樣啦。」阿傑說。
不成文的規定:要靜
剛到坪洲時,阿傑和June其實戰戰兢兢。島上自成一體,初看是相對封閉的社區,歡迎外來者嗎?老居民怎麼看這些來尋夢的年輕人?「剛開始我們無開鋪,純粹在這裡生活,認識附近居民,他們都很友好和我們打招呼,」阿傑說,日子久了會發現,島上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要靜,安靜。島上居民說話聊天總是聲音輕輕,閒來無事就在海邊坐坐,日子過得順其自然。
半年後,阿傑和June才正式動手開鋪。兩人由於工作關係,經常出差,搜羅了世界各地的各種家居舊物,索性公諸同好,開一間Vintage舊物店。又設了兩張桌子數張凳,點亮橘黃色燈光,讓客人隨便坐坐,過一個悠閒週末。
「最初我們在店裡放了一些二手書,讓人隨便看,後來很多客人問,可不可以買?我們就開始賣。」阿傑說,又後來,坪洲生活的一些手作人拿來手造肥皂等等物品,在陸日小店寄賣。
時間累積,小店成了一個有生命的空間,舒展地迎接人來人往,有本地的街坊街里,有來坪洲放鬆休息的香港人,也有好奇來看看的外國人。近一年多,阿傑發現越來越多像他一樣的年輕人選擇搬來坪洲住,「或許是社會的氣氛變了,大家都嘗試尋找另一條出路。」
這個劉德華和那個劉德華
阿傑沒想到,這座承載別處生活的海島,最終逃不過社會滾動的巨輪。
2018年施政報告,特首林鄭月娥宣佈啟動「明日大嶼」填海計劃,計劃假若最終落實,坪洲對出至喜靈洲、交椅洲的海域,將進行大規模填海,建蓋1700公頃人工島,相當於89個維園。
填平大海,建橋搭路,再配合鄰近剛剛通車的港珠澳大橋,小島將變得非常便利。人口的演變尚且難以想像,但可以肯定,悠閒和寧靜將隨海水一起褪去,一去不復再來。阿傑對政府的填海計劃感到失望,卻又覺無力改變,或許,待工程啟動之日,他就要再匆匆去尋找另一別處。
June最近正興致勃勃地重溫劉德華早期電影,對比劉德華最近參與團結香港基金會的填海宣傳短片,一臉困惑。「那時候他好反叛,感覺和今日完全不同,現在,他好似完全變了一個人,你看早年的他,再看看現在的他,會好疑惑,這真是同一個人嗎?」
或許很快,坪洲也將變得如此難以辨認,面目模糊。不過June似乎天生樂觀,又或是悲觀?「要走我也不知道走去邊,你看呢度還是好好,以後有了細路,就讓他們在這裡隨街跑。」屋裡的燈,仍亮著。
作者簡介:
周莊 : 自由撰稿人,曾於香港和北京媒體從事專題報道多年,輾轉不同城市生活,現安於香港,輕度寫作焦慮症,強烈採訪愛好者,愿寫作步履不停。
CT Lam: 攝影師,十多年來在香港從事新聞攝影,現專注紀錄香港與中國的政治及社會議題,亦探索其它個人拍攝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