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好習慣未分類

好習慣:寫日記:認識自己

日記不僅僅是自己的行事記錄,寫日記更加是認識自己的一種方法。

可能不是每個人也能明白自己並不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遠在古希臘時代,當時的人們早已理解到自我認識的困難及重要,而這問題亦與古希臘文化緊緊相扣。在希臘神話中,德爾菲聖地是世界的中心,同時是阿波羅透過神廟的女祭司(皮緹亞)頒布神諭給凡人的地方,其中一條最著名的神逾就是認識你自己(γνῶθι
σεαυτόν),這也是柏拉圖與蘇格拉底經常提及的話。

自己與自己永遠存在距離

但是,為什麼認識自己那麼難呢?人與自己的關係,從來都是這麼近那麼遠,有一條難以跨越的洪溝,也就是說自己與自己永遠存在距離,難以克服。當然,這種距離並不是物理意義中的距離。「理解的距離」並不等同於物理的距離,否則自己與自己在物理上最接近,又何以不了解自己呢?

理解一件事物,必含兩種元素:一為認知者本身,其二為被認知的對像。例如,我們想知道這個蘋果好不好吃,便直接放進口裡嘗嘗。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是認知者,「蘋果」則為對像,這一點應該沒有問題。可是,若果自我理解又會怎樣?「自我」是認知者,亦同時為對像。那麼,「自我」則會分成兩塊,可稱為「認知我」與「對像我」。

「認知我」與「對像我」

然而,「認知我」與「對像我」的分離卻是認識自己的最大阻礙。當人要認識自己的時候,所認識的自己僅僅是落在對像的層面之上,似乎我們能夠理解的,只不過是「對像我」。但一般而言,我們所講的「自我」,在日常的意義下,從來都是作為認知者,或者是第一身的「認知我」。每當要認識自己的時候,我們都無辦法認識作為第一身的主體自我,而所認知的僅僅是第三身的客體自我。

image

原來,直接地把握自己是不可能的。若果我們無法直接接觸到自己,所謂的認識自我,似乎只能夠是盡可能地逼近自我,一步一步地豐富自己對自己的理解。日記就是自我理解的其中一個中介,是認識自己的另外一種方法。寫日記最奇妙的一個地方,是把自己當時的想法外在化,意思是把第一身的想法,化成第三身客觀物件。人的第一身想法會隨時間流動,但寫出來以後,原本的想法便不再變化,凝固起來化作可重複理解之物。日記累積得足夠多,日與日之間環環相扣,便成為一個有機的系統。

理解在不同時空 

這樣的日記儼如有自身的生命,它有一個自足且獨立於我的系統,人在翻閱多年前所寫的日記,往往會驚覺當年的自己原來是這樣的,故不期然生起一種陌生感,而這種陌生感是源於距離。十個月後翻閱,與十年後再翻閱的感覺也不可能一樣,理解者站在不同的時空,與文本的距離不同,亦會看出不一樣的世界。距離的遠近,並非對錯二元的關係,近觀或遠望的轉移,純粹是豐富自身詮釋的過程。

或許寫日記就是自己與自己產生距離。失去這個距離,連基本的理解亦難以可能。

甘仔@好青年荼毒室

Tags : 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