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電影,你問:為什麼是世界上最爛的人?
嗯,那好像是一種自我厭惡。最不最爛,無絕對,更無關外人事。我們就是會在一些時候感覺自己很爛,討厭自己毫無意義的活著,明明擁有所需要的卻又孤獨得無法明言,明知道是庸人自擾卻沒辦法不難過。找不到自己,很容易讓自己變成最爛的人。
爛,也因為永遠沒法滿足自己的愛人/愛情。電影裡那句直刺我們受傷的心:「我愛你,我也不愛你。」愛過,分過手,會知道這句話的背後是一份任誰都無法拯救的孤獨和無力。這份爛,超越了愛情,更多是關於如何成長⋯⋯
敗於對自己的無知
早前在台灣上映,引來熱論,挪威電影《世界上最爛的人》(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入圍今年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與最佳原創劇本兩項提名。有人說它是一部充滿黑色幽默的愛情片,輕輕鬆鬆卻夾雜悲劇,也會真實得叫人不能自已。不論是情侶間的對白,還是獨自望著夜景無緣無故流淚的情景,都比真實的我們還要誠實。對自己說謊,從來是我們做得最叻的事情之一。
女主角 Julie,日子過著一天便一天,考上醫學系,卻覺得對內心層面的興趣大過身體,轉讀了心理學系,又忽然拿起攝影機,覺得這才對,再轉了一個方向。愛情一樣,愛上一個甩一個。跟比自己年紀大十多年的漫畫家在一起,以為是愛,但當然不會從此安定,就在孤獨來襲的那夜,亂入了一個結婚派對,跟陌生人在出軌邊緣曖昩。
跟陌生人沒有做錯事,但所做的一切都是不對的。克服誘惑的方法,臣服它吧,王爾德說。於是,她剎停世界,剎停原來的愛情,直奔向陌生人。「我愛你,我也不愛你了。I do love you. And I don’t love you.」和漫畫家分手之前,她說的是這句。但與其說是臣服於誘惑,或是貪新忘舊,倒不如說,是敗於對自己和對愛情的無知。愛情和愛人都不是純粹的,當我們厭惡了某個自己,需要的,就是另一段關係和另一個人來為自己建立另一個我。直至又再討厭這個自己,便會再覓下一段和下一個。
不想要的,不是前度,不是原來的關係,而是厭惡了的那個自己。
現代人,有什麼可信什麼不可信?
現代人的問題就是我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不想要了很簡單,放棄便是;但需要什麼?放棄不要的不等如知道自己需要的。Julie,快 30 歲,對比母親和母親的母親以至母親的母親的母親,始終最迷失,那是因為生於今天相對自由又惘然的世代,我們不死守舊規條和道德,不為家庭賣命,不相信從一而終,不生子,不相信要爬上事業顛峰,不相信金錢,不相信只有一個身份的自己,但是,也無法找到新的價值來信奉,再多身份的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價值。
一個「我」是什麼,太難了。
故事不是盡然的迷失。然而在 Julie 那條出口的道路上,需要的,正是面對真實生命最無助和坦蕩蕩的心;而殘酷的是,唯有在生與死當前,我們才會卸下面對生命的面具。那是當 Julie 前度(漫畫家)的生命終結來臨,Julie 終於第一次學會如何面對生命,前度說, “I always worried something would go wrong, but the things that went wrong were never what I worried about.” 在死亡面前,好像只餘下昨天,那不是懷舊,而是忽爾察覺,原來一切就是那樣那生了。再迷失、再遺憾、再後悔的昨天,都已經變成我們唯一可以依靠的故事和回憶。而那些,便是在死亡來臨前,生命之於我的價值。
最爛的人,面對新生命來了又走,面對愛過的人消散成雲,終於會知道生命就是如此無常。至少,在愛人的腦裡, “I’m sure I remember things about you that you’ve forgotten.” 那些連我自己都不知道,都不明白的自己,透過愛人的記憶中得以確認。
那足夠了。
撰文:@xiesiusiu https://www.instagram.com/xiesiusiu/
圖片:《世界上最爛的人》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