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面對愈親近自己的人,就愈容易生氣。原因很簡單:我們總覺得自己很了解對方,也自以為對方同樣明白自己,若他/她做出不合己意的事情時,便會多了一種不忿氣,就會覺得「你又唔係唔知我份人?!」所以愈是親密,愈易生氣
這種情況常見的盲點有兩個:
第一是「你應該懂我」。就算是好朋友,你也不一定能要求他跟着你的意願去做,他也沒有義務去依足你的要求去做,即「幫你係人情,唔幫你係道理」。然而,正因為關係親密,覺得「你應該懂我」,人們往往很容易便忽略這一點。相反若只是普通朋友或同事,我們便會嘗試思考對方的想法,因此不會亂發脾氣。那麼,我們生氣的原因,是在於對方沒有滿足我們的需求。
第二是「我是為你好」。跟上述想法異曲同工,從開始,你便認定自己是為別人着想而做,自己的想法是幫人;若得不到對方的肯定,便覺得心有不甘,這種生氣的本質是:我對你好但你不懂欣賞;兩者其實都可能牽涉到情緒勒索。
最「弊傢伙」是這種親密關係中的矛盾是不能避免的,本質上是人類既渴望連結又恐懼受傷的心理寫照。惟有在生氣過後,想一想:之所以生氣,是因為親密,更要學懂珍惜。
撰文:OO
圖片:《媽媽朋友的兒子》劇照
Tags :
習慣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