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習慣文青

從前,《這座城市叫香港》

散步達人黃宇軒又有新書出版,繼《城市散步學》&《香港散步學》後,今次新書名字叫《這座城市叫香港》,繼續懷疑人生。作者介紹說:「寫這本書時,我幻想有位朋友問我,『香港是座怎樣的城市?』。然後我問對方,接下來這一年,你可否每個週末都跟我去一個香港地方,作為我的回答?」於是,黃宇軒去了山頂機場旺角沙田墳場荃灣九龍塘⋯⋯即是差不多走遍整個香港。那麼,有什麼意思?答案是:他是先從想像出發,假設跟一個很想認識香港的朋友,用一年時間,每星期去一個地方,書寫那個地方的變化和意義。所以,所去的地方像是很大路、很遊客,但黃宇軒希望這些地方加起來,可以讓人知道香港的特質,也知道一點千禧後的城市變化。《這座城市叫香港》,但究竟香港是一座怎樣的城巿?


先拿大家最熟悉的旺角為例吧。作者以「在西洋菜南街共舞」為題。旺角常被想像為犯罪和黑暗的溫床,自 2000 年起,西洋菜南街被劃作行人專用區,變成了街頭賣藝、電訊公司推銷,甚至舉行研討會的地方;但在 2018 年終止,一切歸於平淡。如今走在街上,黃宇軒還是有時出現幻覺,「看到」和「聽到」那異乎尋常地存在過的熱鬧街頭;眼前的旺角仍是很旺,很擠擁,很瘋狂,和很多自由行,「在這些街道上行走,絕不能低頭滑手機,必須無時無刻打醒十二分精神。」接着,他到觀塘。第一代的衛星城巿、大型工業區。「曾幾何時,這裏的構造很直接,有大型工業大廈,工人在此上班⋯⋯夾在中間的裕民坊,最社區的商業中心。」現在呢?換成由政府政策帶動的觀塘「CBD2」,宏偉的商業大廈林立,同時又全面改造海濱,帶來「反轉天橋底」計劃,「近年竟有突變,成為年青人聚集開派對首選。」從前?將來?不再是一樣。


總之,今次黃宇軒的《這座城市叫香港》,不單從美學、趣味和城巿觀察角度去認識香港,而是更着重怎樣(how)去認識香港?他還打了個有趣比喻:一座城巿就像一個人的性情,根木無法單以近年流行的 MBTI 完全概括,而是需要更多的形容——她是溫柔的、慢熱的、有條理的,又或是對某些事情執着,對一些事情豁達。這跟你心目中的香港是否一樣?最後,讀這本書時,令我更觸動的是作者抱着一個設想:去埋呢度先。

如果要帶一位即將長時間離開香港的朋友或陌生人,去香港一個地方,你會跟他/她到哪裏?

撰文:郭昊軒
圖片:由作者提供

Tags : 習慣文青
 
前往下一篇文章  小楷是一種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