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跟朋友碰面聊天?坐下來飲杯咖啡或飲酒,促膝聊上一整夜,懷念嗎?自從有了社交網絡,也更可能是因為早幾年的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習慣,與別人的交談更多在網上,即使和同事或工作客戶也多以虛擬見面,有些甚至未見過真人。在 Zoom 上,雖然可看見彼此的肢體動作,但事實是,面對面聊天,更重要的是有一種實體陪伴的意義。
日本哲學家鷲田清一曾出版《聆聽的力量:臨床哲學試論》,就是探討「聽和說」的各種面向——目光、聲音、時間、碰觸、自我與他者的距離等,從聆聽說到陪伴。哲學家的臨床不是醫學上或心理學家的臨床,而是走到「對方」的所在地,「陪伴」;只有陪伴在身旁,才能真切聆聽。他說,面對面對話是讓彼此進入現場,「在場」,與對方共生,也是同甘共苦的意義。聆聽,在於真實地感受對方,以感官感應對方,展開真誠的對話。
時間則是另一重點,即是這一刻彼此「共同的現在」,共同經歷這個現場空間,才能真摯的使二人連結起來。
還不乏聲音的重要性,說話,其實是一個全身行為,音調的高低、語氣的輕重、表情以至肢體動作,實在是全身體都在「說話」。甚至不說的瞬間,其實身體都在說。而這些,只有在面對面的時候,才能「完整」地接收對方的說話的意義,成就最完整的溝通。
面對面聊天讓彼此身體接近,加強親密感,更深入的的情感交流,同時肯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性,重點在於與對方同在的重要性,以及「陪伴」。科技有時拉近了彼此,但有時也「推遠」了彼此。
撰文:OO
圖片:《久別重逢》
Tags :
習慣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