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習慣關係

伴侶的朋友,是我的朋友嗎?

勉強融入尷尬嗎?
我所見過有朋友攜眷出席的聚會中,「眷」們都很好,他 /她們友善、會嘗試融入不同的話題,亦會一起說笑。但那個感覺也還是有點不舒服,其實他/她們都難掩那種不認識的不安,又或是獨自一人時需不停看手機來掩藏尷尬。這種「吃力」,也許我們都試過,當然,若你天生外向健談大無畏,這絕對難不到你,但如若你自問不是,參與一次後你或多或少會對自己來一次「賽後檢討」,拿出一大堆自我批判。為什麼我們需要麻木承受這些呢?

 

盡顯相同辛苦嗎?


對大部分人來說,出席一次伴侶的朋友聚會,內心會充滿恐懼。我們骨子裡都怕他人的看法,面對一班半認識的人,該如何自處呢?失禮伴侶事小,成為被嘲笑對象事大,因此無論打扮上、行為上,我們都會花心思,而言談間更似有種面試感覺,每個答案、表情,都會小心翼翼,就算對方多友善,總會有種無形壓力。心中總會擔心:我夠得體嗎?我有否顯得不合群呢? 最常會想的是,我有跟他們顯得很不一樣嗎?「相同」讓人在群體中有安全感,所以我們會盡量表現出「我們很相同」。

 

承受壓力願意嗎?


然而就算跟他們不一樣,那又如何呢?這也是理所當然呀。你們沒一起經歷過甚麼日子、未必有共同興趣,你們極其量只是英語裡指的「Acquaintance」,即初認識、或認識但不深入了解的人。既然是朋友以下,請為自己預留一些喘息空間,給自己做回自己的空間,亦給自己一些勇敢成為「不同」的空間,這也不失為一個自我學習的機會。

當然, 「一次生、兩次熟」,我們都理想地覺得只要捱過尷尬期,之後自然玩得輕鬆。有些人可以,有些人不可以,這裡想表達的不是結果如何,而是-你沒有勉強自己的必要。試想深一層,是誰說定要出席對方的聚會呢? 你享受嗎?你有承受壓力嗎?而你願意嗎?或許你有一百個需要參與的理由,但都敵不過一個不參與的理由-你心中不想。

保持距離會更好嗎?


親愛的,朋友是與你共渡了一個階段、一些日子的人,有些是志趣相投,有些是擦出火花,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有顆祝福的心,希望對方安好,對方有事的時候更是願意伸出援助之手。朋友之間的能量流動,因此我們失意時見過朋友後,就似充了電一樣感受到溫暖。

伴侶的朋友只是你人生「需要」見到的人,你沒有義務定要跟他們做朋友,亦沒必要成為他們心目中「ok」的人,他們不是考官,你不是考生,你們只是碰巧在同一個人身上學習愛,他們學友情,你在學愛情,彼此是在成長路上交疊的人而已,放鬆。

圖: unsplash

 

 

Tags : 習慣關係
 
前往下一篇文章  誰殺死了我的情人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