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香港動植物保育,我們最先想到的必然是瀕臨絕種生物,其次是郊野公園裡的草木、蝴蝶、昆蟲,還是花卉、草藥亦多有人記錄,唯有漁業一直默默無聞。LingLingLing(曾慶靈)本是一位從事平面設計超過20年的設計師,機緣巧合下與魚結緣,自兩年前起便開始繪畫香港魚類,更為了畫魚而把全職工作辭退,開展一場不可逆轉的「魚痴」生活。
曾夾Band當結他手 2019年釣魚意外成魚痴
「99年我於中大藝術系畢業,同學們畢業後沒有一個打算做藝術家,當年大家從不去思考要從事藝術,與現在無法相比。」LingLingLing 曾是本地樂隊Teenage Riot結他手,早年曾與朋友創立維港唱片,搖滾風與現在的靜態觀魚人生路向截然不同,何以與魚結緣?他抬起眼鏡,展露笑容,「係『大纜都扯唔埋』㗎!不過我自少家裡有吃魚的習慣,餐餐都有魚,嫲嫲完全不怕腥味;而爸爸則非常喜歡釣魚,不時跟他出海釣魚觀察。」年少時與魚和海一起長大,長大後不曾想過與魚有甚麼交集,直至數年前他偶爾想到不如去釣魚,還記得當時釣到的魚是泥鯭,「大家都覺得牠們很污糟,灰沉沉,一點都不吸引。但原來拿上手那刻,牠們的身體如鑽石般閃,並透出幻彩光,當下不禁『嘩』一聲。」出乎他意料,原來魚上水被海水包裹那刻會有七彩的光,自此便被魚深深震撼並為之着迷。
走訪街市買魚 集成系列圖鑑
2019年末,他重提昔日的水彩筆,開始鑽研起以水彩畫魚,並不停在網上做資料搜集,透過觀察牠們品種和習性,再去繪畫出一幅幅如同標本,卻又比起標本多一分生氣的畫作。「一個月大約畫三至四張,我甚至不會拍照,而是去街市買魚,譬如鴨脷洲街市的魚最新鮮,日積月累去觀察魚的習性。」為了呈現魚的靈動和神態,他走訪不同區的街市搜羅新鮮的魚,亦不時外出釣魚,以腦海當成快門般記錄着魚身的細節、形態、甚至鱗片,再加入牠們的常見泳姿,所以比起標本畫,他筆下的魚從不失神韻。這些魚全是出沒於香港以至南中國海水域的魚,如烏頭、沙鱲、黃立鯧等,慢慢畫便儲成了一系列的圖鑑,並於今年結集成書《香港魚畫》,望向大眾推廣魚文化。
魚身雖小 自然奧妙卻大
作畫數年,透過不斷地接觸海洋,他愈驚覺世界之奧妙,即使平凡的烏頭亦令他有所得着。「烏頭向海面的身是黑色,肚皮是白色,所以不論海面和海底角度望都難以看到和捕捉到牠們。」提起魚,大家一定覺得必定是街市魚檔般清一色的啞灰色,殊不知他說大錯特錯,「譬如將軍甲全身紅色,眼大大 ,因為太陽光照落海水,海水會吸走光線裡的波光,其他生物就看(牠)不到,是一種獨特的保護色機制!」他筆下的魚七彩繽紛,有靛藍、酒紅、鮮黃色等,若在珊瑚礁成長則會有更多花紋去保護自己。「而青魚在覓食過程中會咬着蜆拋往石頭,撞爛對方的殼去覓食,被譽為最聰明的魚之一!」他興奮地解釋,每一張畫作都有一個故事於裡頭,聽得非魚痴的普通人亦能津津樂道。
辭工鑽研水畫筆法 前人心血成作畫動力
魚類雖然形態細小,但其魚身非常講究,曾慶靈無奈地笑說作畫的過程並不完全順利,有段時間他不敢畫魚鱗,一直糾結如何以水彩呈現鱗片的立體和金屬感,花了很長時間才鑽研出獨特技巧,由於太花時間,他決定辭去全職專心作畫,「很多鰺科魚身上好像有緊身衫包裹着,你會見到魚的肌肉,如何用水彩去呈現當中的細緻十分有難度。」雖然作畫之路甚艱難,但他分享香港早期便有著名木版畫家唐英偉繪畫香港魚標本,直到今日漁護署去介紹魚類都會用他的畫作宣傳及推廣,只是鮮為人知。「他的畫作就好像在我心埋下一棵種子,提醒着我要堅持下去。」正因有前人努力之例,令他更願意去放膽嘗試和挑戰,並堅持繼續畫下去。
深水埗合舍辦畫展 自言最愛泥鯭!
今年他於深水埗合舍舉辦展覽,展出共41幅魚畫、共39種魚,被問到他最喜愛的魚,他不假思索答到:「必然是泥鯭!」他前後花了數月時間繪畫出四種泥鯭,為牠們的習性深深着迷,「原來在水裡牠們不會有斑紋,我們常見的斑紋是因為牠受驚才起,每個大小的泥鯭形態都很不同,而牠們分佈水域很廣,適應水質能力非常高,和香港人特性一模一樣,不論走到哪裡都有自己的天地!」不論是藝人名,還是泥鯭等的粵語詞彙,原來早有魚類與我們日常生活掛鉤,只是我們忽略了日常的魚,甚至這個地方的歷史和故事。曾慶靈自言還有很多香港魚類有待探索,且看他往後又為我們記錄甚麼有趣的魚,和背後的故事。
撰文:Ching
攝影: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