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再跟動物相處得久,畢竟我們言語不通,未能百份百明白牠們的所思所想。提到我們對牠們想法中最有興趣的地方,「動物對生死有觀念嗎」、「動物會在主人和同伴去世後傷心嗎」想必在頭三位。賓夕凡尼亞大學神經科學系助理教授Olivier Berton就提出,動物情感跟人類一樣複雜且豐富,遇上危險時會逃跑、快樂時會玩耍、餓時會進食,亦有發情期等等情感表現。而正因牠們的社交圈比人類細,生活中大概就只有主人和同伴,牠們對身邊缺失了的東西更敏感,會呈現出比我們更悲傷的感受。
動物情感跟人類一樣複雜且豐富,而正因牠們的社交圈比人類細,牠們對身邊缺失了的東西更敏感,會呈現出比我們更悲傷的感受。
會悲傷 可未必理解死亡
Olivier指出最大証明,就是不少獸醫會為有分離焦慮症(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即只要主人離開家,嚴重的甚至是稍離開視線範圍就會破壞家具、亂吠亂叫、隨處小便和不受控抓門或自轉等出現憂慮情緒的動物處方抗抑鬱藥,可見動物對「離開」和「不陪伴」的觀念其實非常敏感。難怪歷史中就有不少著名的人狗情真人真事,例如在1858年愛丁堡就有一隻名Bobby的忠犬,在主人去世後日夜守候墓碑旁14年直至去世,1924年在日本亦有一隻名八公的秋田犬,主人上班期間因急病逝世,八公因未等到主人歸來,十年間風雨無懼地在車站守候主人,兩狗皆感動了當地市民,還爲它們分別建立紀念雕像。
那或許你會進一步好奇,牠們明白「死亡」嗎?Olivier和很多動物行為學家指出現時尚未有証據顯示貓和狗對死亡有清楚的理解,可對智商相當於人類4至5歲兒童的黑猩猩來說,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官方雜誌《國家地理雜誌》就提出過有黑猩猩殺死入侵牠們居住地的大毒蛇後,將蛇屍體掛在頸上顯示威嚴,可見牠們對死亡即不再生存是有充份的明白。
Bobby是愛丁堡著名的忠犬,在主人去世後日夜守候墓碑旁14年直至去世,居民深受感動,為牠立雕像。
1924年日本一隻名八公的秋田犬,主人上班期間因急病逝世,八公因未等到主人歸來,十年間風雨無懼地在車站守候主人。
時間同樣能沖淡哀傷
面對失去主人和同伴,Olivier說動物情感都非常顯露,牠們會經常躺著,失去玩耍的動力,減少進食,從而連上廁所的習慣也會改變,唯一的活動有機會是不斷尋東西似的踱來踱去、左顧右盼,又或是經常回到昔日跟離世主人或同伴相處的地方,亦會無故對著牆或天花等莫名奇妙的地方長叫。
有主人曾表示將已離世的同伴帶到寵物前,盼牠明白朋友已不會再動的觀念,可Olivier等專家都說現時未有學者証明這舉動能幫助動物明白死亡。反而最有效安慰動物的方法,是多陪伴、多跟牠們輕聲說話,別強求牠們短時間內能回復心情,變回大吃大喝的小朋友,畢竟動物情感比人類更敏感更細膩。但肯定的,是動物跟人一樣,能透過時間沖淡憂傷。
記得別強求動物短時間內能回復心情,變回大吃大喝的小朋友,畢竟動物情感比人類更敏感更細膩。
作者簡介:
許政: 2015年於蘋果日報果籽創立動物維權版「寵物籽」,報導海內外人和動物間的感情故事。2016年底離職後成為獨力記者,於社交平台建立「阿毛四圍行」,義務接受動物義工和組織的求助,繼續以圖文和影像報導各類型動物資訊。
攝影:肥皮攝記、部份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