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習慣出走

沒有路人的都巿  我們離完全不用外出的日子不遠了

如果你也聽過標題的這首歌,相信你年紀肯定不小,那是 Raidas 的歌,由林夕填詞。但今次不是跟你玩估歌仔,而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最近發表的研究指出,愈來愈少人在公共空間停留,甚至連城巿規劃或設計都愈來愈少公共空間,那其實是一種退步。原因不難估,不又是手機惹的禍。當人們生活愈來愈倚賴手機,WFH、用 Zoom 開會、上網睇劇、上網買嘢,在社交平台聯誼,於是在公共空間活動的時間便減少。事實上,疫情也是一個催化劑,還記得三、四年前的隔離檢疫嗎?在公共空間多人聚會是犯法的。再要說下去,也有說城巿設計也是元凶之一,且看馬鞍山或將軍澳發展,全是商場或室內消費場所,沒有了街道生活,人們寧可留在家中嘆冷氣。要解決一日三餐,用外賣平台啦。種種原因交織在一起,全世界的城巿(不獨是香港)都少了路人,「沒有路人的都巿」竟然成為了預言。

不是要扮高深,MIT 的研究或是想探討消失了的公共空間對人類的潛在影響。在城巿發展層面來看,公共空間從來是建構城市生活和文化的重要元素,香港之所以是香港,東京之所以是東京,巴黎之所以是巴黎,其城巿建築、面貌和生活模式造就城巿的獨特氣質,如果沒有了公共空間,每個城巿之間還有什麼不同?又從社區層面去看,公共空間是社區的「客廳」,為居民提供活動和交流的場所,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如果你覺得有社交網絡就可以,那麼你便成為演算法的傀儡了。最後,從自身出發,公共空間如公園、遊樂場、海濱走廊或行山徑等,不單是見面交流的好去處,也讓人們有機會親近自然,提升身心靈健康。

但可能,這一刻你正在家中吃着外賣玩手機。

撰文:郭昊軒
圖片:ViuTV 節目《當遊客不存在》截圖

Tags : 習慣出走